李吉祥
在舞蹈的創作過程中,借助極為巧妙的藝術表現方法,可以顯著提升舞蹈作品的藝術表現能力,繼而提升舞蹈作品內涵的詮釋效果和舞臺感染力。在舞蹈創作過程中,往往有很多的影響因素,因此在舞蹈創作中融合文學藝術,就需要嚴格要求音樂、劇本以及演員等多項可變因素之間做到相互協調。但是,在部分舞蹈創作中,文學藝術的表現和應用效果并不理想,導致舞蹈作品藝術效果不佳,無法發揮作品的藝術價值。
目前,在大型舞劇創作的過程中,情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同時需要借助文學藝術方法對故事情節加以完善,以幫助觀眾理解舞蹈的內在情緒,受到舞蹈藝術的熏陶。例如,首部諜戰題材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革命英雄李俠同志的真實故事為素材,在真實史料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引導觀眾在更短的時間內融入舞蹈劇所營造的舞臺氛圍中,提升舞蹈藝術表演的藝術性和表演效果[1]。上述舞蹈劇的創作中,高度融合了文學藝術的創作表現,通過文學藝術為舞蹈劇提供表演背景,借助文學藝術鍛造故事情節,一方面可彰顯舞蹈作品的內涵及舞臺價值,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觀眾的支持,最終獲得表演的成功。
舞蹈創作中,想要融合文學藝術表現手法,彰顯出作品的獨特創作理念,考量詩歌、歌曲等元素很有必要[2]。一般而言,在舞蹈藝術創作中,不同文學藝術元素的恰當使用,可以使舞蹈作品的內涵得到更加完美的詮釋和呈現。例如,《踏歌》這部作品就是將詩歌和歌曲元素融入舞蹈中,通過邊跳邊唱的方式,協調并統一了舞蹈的動作和情感,很好地將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激發出來,形成共鳴。由此可見,在進行舞蹈的創編時,也可以適當地選擇融合詩歌、歌曲等元素的方法,以此凸顯出作品的獨特性和創新性。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在當前舞蹈創作中結合了時代發展的方向,融入了先進的信息技術來提高舞蹈本身的技術內涵[3]。例如,舞臺劇《印象大紅袍》中使用了電影的創作思路,將電影畫面融入整個舞臺背景中,通過舞蹈人員豐富的動作表現形式,充分體現出沉浸式的舞蹈表演方法,多方位豐富舞臺表演形式,進一步激發觀眾的情感。
舞蹈創作中,文學藝術表現手法的應用效果想要發揮到極致,就需要創作團隊針對文學藝術的運用特點進行深入了解,如此方能確保后續的創作更加流暢,呈現效果更加顯著[4]。從工作內容的視角來講,舞蹈創作中,需要完成舞蹈的編排,并按照提前設定的舞臺劇本來完成舞蹈動作的創編。因此,站在舞蹈創作者的視角來看,編舞的類型決定了需要應用何種文學藝術類型,如在進行專業性較強的活動舞蹈創作時,包括“桃李杯”舞蹈大賽、“荷花杯”舞蹈比賽等,該類型的舞蹈對于編導個人的實踐經驗以及理論知識要求均比較高,唯有滿足此種條件,才能將舞蹈作品的綜合效果發揮出來,激發觀眾的心理情感,并隨之產生變化[5]。
在舞蹈創作之前,編導還應該結合舞蹈的藝術構思,針對舞蹈類型和內容進行加工、提煉,以此凸顯出舞蹈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在我國古代,上半身肢體的運動為“舞”,下半身肢體的運動為“蹈”,人體的四肢動作結束后,就使舞蹈藝術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擁有了特殊的情感和意識,傳遞出舞蹈精髓和舞者情緒。在舞蹈作品的創作中,結合文學藝術加以創編時,需要深度融合節奏、表情、動作三要素,以此更加真切地表現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愿望或社會生活形態。此外,在舞蹈創作的藝術構思階段,無論是象征、隱喻,還是具體、抽象,抑或是敘事、抒情,均是通過舞者肢體動作來夸張地表現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內心情感,最終促進舞蹈創作的成功。
另外,舞蹈創作中,舞蹈類型不同,表演的風格也會存在差異,因此所有的舞蹈作品中,音樂、歌詞、肢體等均可被劃定到語言藝術的范圍內,所以身為舞蹈創作者,也應該利用好語言藝術,為提升舞蹈作品的編排效果帶來幫助。具體而言,編導在創作舞蹈前,可以使用攝像機錄下創編過程,在教室內播放音樂,使創編者身心放松,將感覺、身體、教室三者融為一體,用心去聆聽外界的聲音,隨著音樂和旋律舞動身體,并跟隨音樂去感受空間、空氣和身體之間的關聯。最后,回放拍攝視頻,將文學藝術理念融入舞蹈作品創編中,以此創作出質量更高、文學藝術內涵更豐富的舞蹈作品。
整體來講,現階段的文學藝術表現方法已經在舞蹈創作的過程中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和推廣,在豐富舞蹈藝術的同時,對觀眾內心情感的激發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另外,藝術主題的升華需要舞蹈創作人員從實際情況著手,借助專業能力分析并掌握文學藝術表現方法的應用方式及內涵,方能對舞蹈作品創作水平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舞蹈藝術形式主要是舞蹈演員肢體語言及文學臺詞之間的融合,屬于一項十分關鍵的展現形式,更是語言藝術的一種舞臺表現和詮釋[6]。常規來講,觀眾的感官體驗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語言藝術表達效果的影響,由此可見,了解舞蹈藝術,就必須將了解肢體語言當作前提條件。舞臺演繹中,肢體語言一般需要借助舞蹈演員的動作、眼神以及姿態來呈現,在情感基調的營造上,融合文學臺詞、表達風格以及舞蹈情感等,如此才可以將音樂中的情感及藝術感染力傳遞出來。
例如,在進行《山楂樹之戀》這一舞蹈的創作時,選擇一男一女兩名舞蹈演員,在表演時,男演員身穿“海魂衫”,凸顯樸實氣質;女演員用麻花辮裝扮,凸顯清純氣質。整個舞臺劇中,將“山楂樹”作為演繹中的情感表達核心象征,演繹出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從《山楂樹之戀》這部舞蹈作品來看,其將文學語言與肢體語言進行了深度融合,其融合的方式和成效也十分經典。同時在《山楂樹之戀》這部作品的舞臺表演中,演員所呈現的肢體動作極具張力和活力,且配合文學臺詞、舞臺音樂背景,進一步豐富了舞蹈的內涵,使舞蹈藝術的靈魂高度呈現出來,讓觀眾觀之即產生流連忘返之感。另外,除文字語言的表達之外,肢體語言的表達也屬于文學藝術中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且舞蹈的各種情感及文學內涵,均借由“意”“象”傳遞出來,促使舞蹈的藝術層次隨之得以豐富。在對“意”的解讀中,肢體所展現的是舞蹈演員的內在情感,而對“象”的表達,則是借由舞蹈演員的外在肢體動作來呈現。
舞蹈編導的專業職能必須十分清晰,功底必須扎實,素養高雅,且需具備能夠體驗情感、感受生活的能力,并正確將該種能力應用到舞蹈作品動作的創編中,促使整個舞蹈作品能夠為觀眾呈現出不同的韻律和感受[7]。同時,在進行舞蹈編排時,需要做到“寄情于物”,并結合事物的表層特征,對事物更深層次的情感進行挖掘。
自人類誕生以來,動作意識是情感最直觀的表達方式,《詩·大序》中寫道:“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見,古人在很早就已經得出舞蹈可以抒發個人情感和心理感受的理論,并承認其是情感表達的最高境界[8]。
此外,舞蹈也屬于一種敘事藝術,舞蹈承載的情感多數來自真實的生活,絕非空穴來風。因此,舞蹈創作中要想實現精準敘事,使觀眾能夠觀之理解、產生共鳴,就必須在舞蹈作品的創作中進一步融合文學藝術表現手法,將舞蹈解讀為故事,從而使舞蹈作品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認知。
基于舞蹈藝術的特點進行分析,能夠發現其具有十分明顯的虛擬性。此種虛擬并非字面意義上的虛幻,而是結合生活實踐做出的經驗映射,利用舞臺表演,呈現生活故事,實現情感傳遞、生活回顧,使觀眾通過觀看“舞蹈故事”的方式,產生同理心[9]。
例如,在《繩波》這部舞蹈作品中,舞臺要素主要包括“三口人”“一根繩子”,舞臺上三個舞者隨繩而動。在觀看這部作品時,觀眾能夠直觀地在舞者創造的虛擬故事情境中感受到歡快、愉悅之情,感受到作品中的天倫之樂,產生生活與舞臺、舞臺與藝術、舞蹈與文學多方之間的物象象征意識,生成同理心,感悟有愛人生。
在舞蹈創作中,舞蹈故事的內涵傳遞不僅需要考量人物特點、舞蹈的造型及動作,而且不能忽視對觀眾的深入引導。此時,有效地將更多的哲理藝術手段以及寓意融合到舞蹈藝術表達中,對于舞蹈藝術情感表達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可稱之為“點睛之筆”。具體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兩點:
其一,在服裝、動作、造型方面深入分析,將文學哲理融入舞蹈中,刺激觀眾在觀看舞臺上的表演時,產生情感共鳴。
其二,做好舞蹈技巧的設計,在運用寓意及哲理藝術手法創作舞蹈時,需要將“觀感”置于創作核心位置,打破舞者“自圓其說”的境遇,營造良好的舞臺表演氛圍。
將文學藝術融入舞蹈創作中,對編導個人的能力要求很高。就舞蹈編導而言,其必須加強對文學表現方法的理解,才能促使文學藝術表現方法更加靈活、有效地貫穿于舞蹈作品創作中。結合我國現有的舞蹈創作現狀可以發現,多數融合了藝術表現方法的作品,基本都已經取得了比較不錯的舞臺效果,因此可以總結出,舞蹈創作者對文學藝術手法的合理運用,以及對個人專業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與此同時,作為編導,還應該在創作中深刻理解舞蹈藝術的舞臺表現特征,并結合創作效果,靈活地融入文學藝術中比較典型的藝術元素。舞蹈與文學藝術的融合,還需要深刻認識文學藝術的多樣化表現方法,如此才能提升舞蹈作品的創作價值,以此為后續的舞蹈作品創作提供支持。另外,在舞蹈創作中,還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外國文學藝術表現手段,取其精華,以此為舞蹈創作創造條件,并為文學藝術呈現更好的效果,最終為后續的舞蹈創作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舞蹈創作過程中,想要拉近臺下觀眾與舞臺演員之間的距離,就必須在舞蹈作品的創作階段,有效借助文學藝術表現手段,選擇更契合作品調性的情感元素加以融合,使舞臺上的作品表現出更佳的效果。進行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表達時,還應適時結合舞臺語言特征做好詮釋。基于舞蹈創作的宏觀視角而言,該種藝術表達的本質,是人類情感藝術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因此必須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確保作品可以引起觀眾內心深處的共鳴,這樣舞臺藝術的呈現效果才更具特色,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走近舞蹈。因此,在舞蹈創作中,就需要深度結合現代社會民眾的審美價值觀,主動挖掘契合文學藝術表現價值的方法,尤其是在情感元素提煉上,需要積極融合更加豐富、多元化的表現方法,促使舞蹈藝術的寓意、舞蹈作品的哲理,均能通過舞臺作品的呈現傳遞出來。由此可見,將文學藝術表現方法充分融入舞蹈創作中,不僅是對舞蹈藝術的尊重,更利于舞蹈的傳遞和發揚,使舞蹈作品的創作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舞臺藝術魅力的彰顯,是舞蹈創作過程中尤為重要的要素,舞臺藝術魅力的表現形式基本都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達,如觀眾在觀看舞蹈作品后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表達。為了將作品中人物情感演繹得更加細膩和飽滿,就必須將舞蹈藝術表現方法的獨特性充分展現出來,使觀眾在欣賞舞蹈時,更好地融入情境中,從而產生情感共鳴。與此同時,舞蹈創作中融入文學藝術表現手法,還應該預想舞蹈作品在舞臺上表演時的氛圍和環境營造效果。唯有良好的表演環境,才能彰顯舞蹈的藝術表達效果,從而為觀眾傳遞更加飽滿的舞蹈故事情感。
此外,在進行舞蹈創作時,融入文學藝術理念,能夠使得舞蹈創作和文學藝術不斷發生碰撞,從而提升舞蹈、文學藝術呈現形式的多樣性,在感染觀眾的同時,進一步凸顯舞蹈魅力,加深觀眾對舞蹈的印象。
綜上所述,舞蹈創作中融入文學藝術,并挖掘其藝術表現價值,首先需要了解文學藝術表現中所使用的表現手法,并學會恰當地運用語言藝術、抒情敘事、虛擬象征等藝術手法完成舞蹈的創作。其次,在舞蹈創作中,為了進一步提升文學藝術的表現效果,一方面需要重點融合情感元素,另一方面應該全方位將舞蹈的藝術魅力彰顯出來,才能促使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時,真正理解作品中的文學藝術內涵,從而提升作品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