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思騰
嶺南雕刻藝術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藝術風格、藝術主題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主流思潮,是表現社會核心價值和觀念的重要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近代重大歷史題材一時成為藝術創作的主流之一,在繪畫和雕塑等領域均創作了很多作品。而該時期的廣東牙雕工匠也順應時代思潮,創作出一系列聚焦近代歷史題材的牙雕作品。其中在吸收了西方藝術理論與美術學的圖像敘事手法后,以情節性和非情節性圖像敘事手法,將近代重大歷史中的“故事文本”以雕刻的圖像生動地展現在牙雕藝術中。廣東牙雕有著悠久的工藝美術史,近代牙雕運用紋飾、圖案的排列與設計,描繪了一幅幅歷史圖像,其題材囊括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事件,將中國近代歷史通過宏大敘事進行了多元化的表達,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從1951年至1970年,以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為主的籌辦方規劃與集中創作了大量近代中國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以歷史畫與雕塑為主要藝術形式,而工藝美術作為受繪畫藝術影響較深的門類,自然也投身于該領域的創作。傳統牙雕藝術主要以飾品、生活用品以及工藝擺件為創作形式,在藝術圖像的表現上,更多地刻畫諸如古代歷史人物、風景或神佛題材相關的圖像。而中國近代歷史畫中的大量圖像正好提供了與時俱進的借鑒對象與創作素材。傳統牙雕藝術在刻畫人物、風景等方面用于建構圖像與敘事的元素有著深厚的經驗,因此在創作近代歷史題材雕刻時展現了較高的兼容性。這個時期的牙雕藝術家將傳統的工藝、藝術風格與新時代的圖像敘事相結合,創作出一系列風格獨特、藝術內涵豐富、紀實重大歷史時刻的作品。
在圖像敘事手法中,情節性圖像敘事是中國近代重大歷史題材經常采用的一種圖像敘事手法,常見于歷史畫中,廣東牙雕藝術根據相同題材創作,也時常采用原畫作的情節性圖像敘事手法。其中展出于1957年,由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紀念美術展覽會”上的《八女投江》歷史畫就有相應的廣州牙雕作品?!栋伺督返臍v史畫由著名畫家王盛烈于1957年創作,為紀念中國軍民的武裝斗爭,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英雄事跡為題材創作的畫作?!栋伺督返膱D像敘事手法采用了情節性敘事,這種敘事方式以選取一段時間性情節中“最有代表性和表達性的頃刻”,這個“象征性頃刻”所表現的圖像是一段情節中最有意蘊、最能激發觀眾想象力一瞬間的視覺表現。情節性圖像敘事具有將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情節濃縮提煉成單一畫面或空間場景的藝術功能,根據邏輯性和事件情節的各個節點,組合安排各個元素和圖案,形成具有時間性的視覺圖像,或者說,情節性圖像敘事是以同時表現一個時間性情節中不同時間節點的“象征性頃刻”來表現情節敘事的。
王盛烈的歷史畫采用了把八位女戰士從右到左排列,以不同的造型身姿表現八女投江的事跡情節。李定寧于1959年根據該題材創作牙雕作品《八女投江》基本上在構圖和造型上臨摹了王盛烈的歷史畫所建構的圖像。這件長39厘米、寬13厘米、 高10厘米的牙雕,從右到左分別表現了對敵射擊、攙扶隊友、投江殉國的三組造型。在該作品的圖像敘事中,藝術家分別把事件情節的各個節點關鍵表現成了圖像中的這三個固有代表性造型的人像組。
根據史實,該雕刻作品的圖像敘事中的三組人物造型實為三個“象征性頃刻”,并正好對應了事件的三個情節點,右邊的對敵射擊造型組對應事跡中八位女戰士為掩護部隊撤離與敵人的激烈槍戰,中間的攙扶隊友造型組對應的是女戰士在吸引敵人火力后被圍困于江邊的不利局面,左邊挽臂投江的造型組則是對應了事件最后八位女戰士誓死不從日偽軍的逼降而投江的情節。作者以單一場景敘事的情節性敘事的手法,把八位女戰士的人物分為3組造型分別對應事件的發生、進展與結尾,并以從右到左的方向安排了一條時間線,以情節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這三組人物?!栋伺督返臍v史畫為將近寬4米、高1.5米的大型中國畫,其寬度與面積使得多人物的圖像敘事得以很好地展開。李定寧創作的《八女投江》廣州象牙雕刻則為長39厘米、寬13厘米,并完整展現了該題材的圖像敘事,給觀者一種方寸之間雕刻萬物的工藝技術與審美內涵。
象牙的形狀似乎本就適宜用作表現情節性圖像敘事,長條狀的雕刻能夠為線性發展的情節性圖像敘事提供表現空間。從一些其他題材的牙雕作品中也能夠發現情節性圖像敘事手法的應用,如郭彬的《哪吒鬧東海象牙擺件》(1958年)中就從左到右連續刻畫了數個表現“哪吒”這個主要人物在“鬧東?!惫适挛谋局械南笳餍詧D像。從左邊開始分別刻畫了從肉蛋中出生、手持紅纓槍、耍弄乾坤圈、披甲騎馬等幾種造型,對應了故事中不同節點人物的造型與狀態,是典型的情節性敘事圖像。其他表現線性情節圖像的作品還有郭杏英的《撒網船》(1980年),從左到右分別表現了撒網捕魚,到另一端表現收網、曬網以及魚米稻谷圖案,展現了一幅古代漁民不同時空、不同地點的作業與生活景象。由此可見,不僅是中國近代歷史題材,其他現代中國民俗題材雕刻也將情節性圖像敘事融入其藝術表達手法之中。
與情節性圖像敘事相對應的是非情節性的圖像敘事,可以將其視作淡化情節、無情節或反情節的敘事手法,在藝術作品中可以表現為不按情節時間線和事件節點發生的先后順序建構圖像,非情節性圖像敘事主要通過藝術語言和象征性圖像表現刻畫氛圍和情感,以使觀者獲得敘事信息。如果情節性圖像敘事是依據事件時間線中的數個連貫的“象征性頃刻”建構圖像,非情節性圖像敘事則是在事件中選取單個最有內涵、意蘊、隱喻性、代表性的“象征性頃刻”,并在時間和空間上做抽象化處理。以非情節性圖像敘事表現的近代中國重大歷史題材的代表作是著名雕塑藝術家潘鶴的《艱苦歲月》,該作品創作于1957年,雕塑只表現了一老一少兩個紅軍戰士,老戰士吹著笛子,小戰士提著槍依偎在一旁聆聽的圖像,其敘事文本是關于戰爭時期海南島母瑞山瓊崖縱隊紅軍戰士的艱苦斗爭?!镀D苦歲月》的圖像敘事沒有表現任何關于戰斗的場景,作者用以小見大的方式,通過步槍與破損的軍裝作為軍事斗爭隱喻的符號進行敘事。藝術家沒有表現某個明確的情節,如某個明確的戰役,而是通過對事件背景及其情節細節的研究和感受,建構一個意味深長、具有象征意義的圖像造型來對事件進行敘述。
郭康的廣州象牙雕刻《進軍大西南》是以牙雕山水人物雕刻表現的新中國歷史題材,在構圖中和圖像表現中,除了作品名字,并沒有指向明顯的情節或暗示任何時間性,可以視作非情節性圖像敘事作品。該象牙雕刻作品創作于1959年,以紀念西南戰役勝利十周年為主題而創作,牙雕長約81厘米,寬、高約14厘米。作者采用了廣州象牙擅長的山水景觀雕刻來表現該題材,以微型人物刻畫的行軍部隊穿越在山林之中。場景由延綿的群山、繚繞的云霧、茂盛的樹木、流淌著的河水與瀑布構成,勾勒出一幅中國西南地區的山水景象,而行軍中的部隊也被細致刻畫,人物的穿著、裝備、行頭、馬車等運輸工具都被逐一刻畫。非情節性圖像敘事手法在以風景或山水圖像表現中國近代歷史題材時常被使用,如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1957年)、李可染的《六盤山》(1959年)、傅抱石的《虎踞龍盤今勝昔》(1964年)等著名畫作,均把事件的主體即中國軍民置于廣闊的風景或山水圖像之中,人像或物象的表現不是以表現情節為目的,而是起到一種象征性符號的功能,通過風景或山水圖的意境,以圖像敘述關于近代歷史斗爭與戰爭的精神和內涵。
《進軍大西南》的創作者以非情節性圖像敘事的手法,建構了一幅非指向性的行軍場景來表現“進軍大西南”這個敘事文本,沒有指明是在哪一段西南地區的行軍或哪個時間節點的行軍。雖然沒有刻畫任何戰斗場景或敵人,但圖像中安排了兩門由馬車拉動的大炮作為象征戰爭的元素,在基于西南地區的戰役的歷史文本中,戰斗歷時半年,共經歷了上百次戰役,因此對戰爭戰斗的隱喻是圖像敘事中必不可少的象征性元素。自然景觀或風景圖像的表現往往本身也是具備象征意義的,與國家主題相關的風景圖像在展現自然風貌之余,也隱喻國家敘事,如歷史事件、社會思潮與價值觀主張等,這使觀者在欣賞自然景觀時不忘記土地與國家的聯系。郭康的廣州象牙雕作品中通過描繪戰士們跋山涉水行軍的山水圖像,更多是以一種詩意表達來敘述該事件,詩意的建構是通過傳統牙雕工藝的審美與山水圖像的意蘊來完成的,表現祖國大西南的秀美山水之余,刻畫了軍民一心,為中國帶來和平與發展的決心。
中國雕刻藝術本就有表現人物題材的傳統,廣府牙雕更有方寸之間雕刻萬物的工藝技術與審美內涵。自兩漢時期,中國大象的棲息地縮減至嶺南和西南地區,《鹽鐵論·力耕》就記載有“珠璣犀象出桂林”,并且得益于嶺南地區溫暖潮濕的環境,有機雕刻材料不易開裂,這是廣府地區牙雕工藝美術發展的現實條件。在清代,廣府雕刻的工藝水平發展至高峰,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活計檔》記載有“象牙仙工球”“象牙仙工扇器”“象牙仙工花籃”等精致的工藝牙雕飾品,可見此時的廣府象牙雕刻已經能雕刻出精致寫實、造型繁復傳神的工藝品。新中國時期,嶺南工匠創作出《八女投江》《進軍大西南》等近代歷史題材牙雕,演繹了“古為今用”的創新精神。
非情節性圖像敘事相比情節性圖像敘事更加自由,藝術家可以運用更加抽象的手法表現題材,隱喻以及符號變樣等手法的使用也使藝術作品更具復雜性,觀賞趣味更加豐富。現當代雕刻藝術也多以非情節性圖像敘事手法表現中國近代題材,譬如王朝陽的《草鞋》《父親的軍鞋》,或者張森才的《雪中送炭》,就是以靜物雕刻表現象征性圖像造型,如草鞋、軍鞋等能喚起軍事斗爭歷史的符號,或表現新中國早期建設的雪中拖拉機圖像??傮w來說,非情節性圖像敘事給予藝術家更多的創作空間,對圖像和文本也能進行更好的藝術化表達。雖然情節性圖像敘事作品從感官上看更加磅礴大氣,具有宏大感,但非情節性圖像敘事作品也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深遠意境,更傾向于對傳統雕刻藝術所講究的“形”與“意”進行刻畫。
中國近代歷史題材嶺南雕刻藝術中的圖像敘事建構方式主要分為情節性敘事和非情節性敘事。采用非情節性圖像敘事手法的作品則會通過建構時間和空間模糊化、抽象化的圖像來表達事件,圖像中通常會加入象征性的造型和元素來起到隱喻功能,除了表現歷史事件之外,同時向觀者傳達該題材的情感意境和精神內涵。彼得·伯克的《圖像證史》指出,工藝品、美術作品中的圖像是解讀與記錄歷史的重要依據,其中圖像對實際事件的再現與主觀“造型”往往能起到很大的渲染、修正和重塑作用,是梳理和探析特定歷史與社會背景的重要研究對象。中國近代歷史的圖像從美術作品中產生,又在工藝美術中進一步再解讀和創作,讓中國近代重大歷史的圖像得以在美術、工藝美術、公共藝術等領域廣泛傳播。以藝術創作表現中國近代歷史的圖像敘事是建構國家精神和民族價值觀的重要方法,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宏大歷史篇章通過圖像被記錄與傳播,而其中嶺南雕刻藝術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中國近代歷史為傳統嶺南工藝美術的創作提供了嶄新的能夠表達新中國國家精神的圖像與敘事題材,而嶺南工匠們以“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創新思想,創作出藝術風格經典,但內核新穎的雕刻工藝品。嶺南雕刻藝術通過精湛的工藝技術,使觀者在方寸間意游宏大場景,感受崇高的歷史事件,使以歷史畫為主要藝術形式的中國近代歷史題材圖像敘事更加多元化與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