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西
編輯:山湖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表面上,你和一些人維持著還不錯的關系,可實際上,你一直都在放低姿態,去迎合對方。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低位社交”。它雖然可以讓你擁有看似廣泛的人脈圈,可當你真正需要幫忙時,99%的人脈,都不會給你提供實質性幫助。
作家張萌說:高情商者會讓別人感到很舒服,會受到別人歡迎。但并不是所有讓別人感覺舒適的人,都是高情商者,還可能是“取悅癥”患者。當人與人的交往,只剩下單向的取悅和付出,我們以為的高情商,就落入了“低位社交”的陷阱。
曾聽過一位筆友分享自己的故事:在作者群里,她添加過一位著名編輯的微信。那之后,編輯發的朋友圈,她都會積極點贊評論。但編輯從未給她的動態點過贊,也很少回復她的評論。哪怕逢年過節,她把精心寫好的祝福語發給編輯,編輯也是隔兩三天,才回復一句“謝謝”。
有一次,筆友看到編輯在朋友圈發布了一則征稿函。她按照要求,寫了篇文章發過去。可編輯只是淡淡回了句:“稿子不行”。筆友覺得疑惑,詢問編輯自己沒過稿的原因。可編輯連回都沒有回復她。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或許,是為領導鞍前馬后地跑腿,可當你需要領導幫忙時,領導都懶得搭理你;或許,是經常給某個前輩送禮套近乎,可轉過身去,人家就把你忘得一干二凈。
暢銷書《請停止無效社交》中說:“你忙于交際、疲于應付,雞同鴨講的尷尬無處不在,你根本不是在向上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一味地自降姿態去社交,不僅會浪費大量的精力,而且對自身的發展,毫無裨益。
作家劉潤曾講過自己的故事。因為工作的緣故,他認識很多業內的大佬。所以經常有人問他:你認識某某嗎?能介紹我認識嗎?我需要請他幫個忙。這時,劉潤便會讓需要幫助的人,寫一段東西,轉給他想認識的大佬。如果大佬覺得對方寫得不錯,劉潤就會介紹雙方認識;但如果對方連寫都不愿意寫,只是和劉潤說:“如果幫忙介紹,必有重金酬謝”,那劉潤就不會再搭理對方了。
劉潤說:所有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對雙方都有價值的前提上的。你找他,是因為顯然你認為他對你有價值。但是,你對他有沒有價值,需要交給他判斷。你寫個東西,我幫你轉,已經是給你最大的面子了。如果你給我重謝,但我卻介紹了不靠譜的人給我朋友,就相當于我出賣了我的信用。你認為多重的“重謝”,能買得起我的信用呢?一語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生活中,總有些人,覺得多花些錢,多說些好話,就能融入高質量的圈子。殊不知,如果自己不夠優秀,認識再多的人,也沒有用。畢竟,金錢易得,一個人的能力,卻是千金不換的。
成年人的社交,講究價值的匹配,和雙向的成就。只有自身有足夠的實力,才能得到旁人的青睞和幫助。
很認同《我的前半生》中的一句話: “沒有人會成為我們永遠的避風港,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庇護所。”成年人的世界,與其低聲下氣,去維持和別人關系,不如向上生長,掌握篩選人脈的權利。
那么,如何戒掉“低位社交”,吸引高質量的人際圈子呢?

給大家3點建議:
1.精進自身能力
心理學上,有個“蹺蹺板定律”。人與人的關系,就像蹺蹺板的兩端,需要能力相當,才能長久維系。由此可見,你想實現向上社交,你在某方面的能力,也要足夠出眾。就像作家連岳說的:“不要擔心自己沒有人脈,要擔心自己沒有成長。”
想要結識更優秀的人,打磨自身本領,才是硬道理。
2.給社交做減法
就像暢銷書《高情商決定你的社交價值》里說的:“當一個人有了大把的空閑時間,那他的時間就是不值錢的,這是一個非常負面的標簽。一旦被貼上這樣的標簽,自然就不會有人,愿意主動與他發生聯系。”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給社交做減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
3.展示“價值錨點”
作家張萌曾提出一個“價值錨點”的概念,它指的是人際關系中,自我價值的精準定位。它可以是自身的職業優勢,也可以是自己的特長或愛好。價值錨點決定了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也是促進你和他人發生強聯系的契機。
在社交場合中,可以下意識地在自我介紹中,展現自己的優勢;或者通過一些硬指標,向別人證明自己有辦成某件事的潛力。這樣一來,那些對你感興趣的人,便會主動找上門了。
很喜歡一句話:“所謂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識你。”真正的高情商社交,是用自己的能力,打通圈層的壁壘,讓越來越多厲害的人欣賞你、靠近你。在這個過程中,不必為了獲得認可,而刻意迎合;也不必因為自我懷疑,而低聲下氣。你的能力,就是你的資本,讓你在大多數場合,都能被人們看到和需要。
余生,愿我們都能不斷精進自己,既有為別人提供價值的能力,也有平等社交的底氣。就像奧黛麗·赫本說的:“我不去追逐月亮,我要讓月亮奔我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