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
改革開放以來,小橋流水人家的蘇州一路“狂奔”,崛起為“最強地級市”。2021年,蘇州GDP超2.2萬億元,成為江蘇唯一GDP超過兩萬億的地級市,也是GDP十強城市中唯一的普通地級市,較改革開放之初增長超過600倍;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邁上4萬億元新臺階,成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基地之一。
成績的背后,離不開人才的支撐。
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正是五湖四海的人才會聚,形成了“孔雀東南飛”的盛景,讓蘇州實現由一座先天優勢不強的“江南小城”到極具影響力的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
“嘉木”匯聚金“孔雀”
眾所周知,蘇州向來“盛產”人才。
據記載,自隋唐建立科舉制,至清末廢科舉興大學,數千年全國產生文武狀元700多名,蘇州一地便出過文武狀元50名,被譽為“狀元之鄉”。國學大師錢仲聯也曾感嘆:“夫一郡之地,就清代而論,占全國狀元總數四分之一,舉國無有也?!?/p>
來到現代,蘇州又擁有了一張“院士之鄉”的名片。根據資料,自1955年新中國誕生首批院士(學部委員)以來,我國目前已擁有2071名兩院院士(含外籍院士240名),其中蘇州籍的院士占了139席,這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名列第一。當然,如今我們所說的蘇州籍院士,除了指祖籍或出生地在蘇州的之外,還包括了在蘇州求學和工作在蘇州的院士。
時間再拉近。“十三五”期間,蘇州全市人才總量達321萬、增長41%,其中高層次人才超30萬、增長70%。近3年新增參保大學生近200萬人,入選國家級創業類人才連續9年列全國首位,入選省雙創人才連續15年列全省首位,連續10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從“狀元之鄉”“院士之鄉”到當下的人才高地,探究蘇州能夠聚天下英才的密碼,“崇文”“重教”的基因外,也離不開這座城市對人才的重視。
從2016年的“人才新政40條”,到2020年的“人才新政4.0版”,再到“人才制度改革十五條”,蘇州不斷對人才政策進行提檔升級,出臺50多項舉措,形成覆蓋引進和培養、塔尖和塔基、個人和團隊、創業和創新的高素質人才引育體系。
2022年伊始,蘇州市委召開人才工作會議,瞄準“打造國家級人才平臺,建設中國人才發展現代化強市”的目標,蘇州將打造人才高地節點之城、產業創新標桿之城、創投資本活躍之城,全面打響“人到蘇州才有為”人才工作品牌。
可以說,正是蘇州與時俱進制定完善人才政策體系,才推動形成一個又一個人才聚集高峰期,而人才的聚焦,也成為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鼓勵創新的氛圍
“蘇州是創業者的‘福地’,政府不僅能兌現所有承諾,并且會在不同情況下,給予我們各種幫助?!痹谔K州開拓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童友之看來,蘇州能夠給予創業者非常好的感受,“這是一座能夠成就個人夢想,以及團隊夢想的城市?!?/p>
行走在城南的獨墅湖科技創新區,迎面而來的是創新的氣息,這里走出了信達生物、開拓藥業、納微科技等本土創新型企業。將目光移至偏北的高鐵新城,魔門塔、智加科技、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等多個大企業、大項目聚集于此,追夢的步伐從未停止。
從南到北,地理空間繪就的畫面,系于廣大創新人才的奮力書寫。而為了讓這些科創人才能夠“自由翱翔”,讓他們的真才實學有用武之地,蘇州堅持打造著鼓勵創新的氛圍。
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和“從0到1”原始突破,蘇州已建成市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79家,累計引進大院大所超130家,中科院在蘇建設的科技載體占其全國布局的五分之一。這些高能級創新載體的布局,為各類人才大顯身手、大展宏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有了舞臺還不夠,為了讓人才來到蘇州能夠更舒心,去年7月,蘇州還推出了“蘇show才”政策一點通平臺,打破部門行政壁壘,實現人才政策的個性化匹配和便捷化申報。“政策計算器”可以為人才及其關聯企業勾勒“數據畫像”,以人工智能實現政策的精準匹配,生成政策適配報告。租房貼“一鍵兌現”功能,通過數字化改革,將以前通過企業發放的住房補貼,改為線上申請,僅需簡單的申領和提現步驟就能實現了補貼“秒兌現”。
科技人才創業,資金往往是大問題,為此蘇州還出臺了“人才金融10條”,成立直投規模超20億元的“姑蘇人才基金”,推出最高額度5000萬元無抵押“人才貸”,創新開發“人才?!?,更有“創·無憂”才富顧問團“一站式”解決后顧之憂……
人才與城市同頻共振
可以說,蘇州是一座因人才而興的城市。人才在這里獲得了更好的平臺與發展,城市也因人才而有了更強勁的發展動能。
改革開放后,人口紅利一度成就了蘇州的經濟騰飛,但蘇州并未“躺在”榮譽冊中。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口紅利消減成為了不爭的事實,蘇州迅速認識到人才正在城市核心競爭力和第一資源,只有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才能讓城市保持快速、健康、有序發展。
事實也證明了,從人口紅利過度到人才紅利,蘇州的選擇是正確的。在廣大人才的支撐下,蘇州走上了創新強、產業強、經濟強的發展之路。以領軍人才為例,據了解全市領軍人才企業達2771家、累計納稅超500億元,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74家,46家企業實現上市。其中98%的領軍人才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創辦了全市六成以上的科創板上市企業、“獨角獸”培育企業,有力推動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發展。
自古,是人才賦予了蘇州這座古城深厚的底蘊,而如今,各路英才會聚,讓蘇州擁有更足的底氣邁向未來。在人才戰略上,蘇州志存高遠。市委人才工作會議指出,蘇州的目標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人才發展現代化強市。
從昔日的“小家碧玉”到今日的“最強地級市”,城市不斷換擋提速、轉型升級的背后是各類人才奮力創新的有力推動,蘇州堅信要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建設展現“強富美高”新圖景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人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資源。只有集聚天下英才,才能增強城市發展的“原動力”,唯有人才與城市同頻共振,才能實現人才與城市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