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甲:我問你,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
乙:那還用說,當然是春天呀!“一年之計在于春”嘛!
甲:為什么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呢?
乙:這不是明擺著嗎?春天是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季節。農家都抓緊這段時間,進行春耕春種。
甲:可一年四季,氣候都在不斷變化,農民伯伯又是怎么掌握農時的呢?
乙:這不用操心,我們的祖先早就想到了。他們學會了看物候,還制定了二十四節氣。
甲:物候我知道。《第一朵杏花》就是寫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觀察物候的,杏花就是早春的物候。不過二十四節氣有哪些,我就說不全了。
乙:記不全不要緊,我教你一首《節氣歌》,保證讓你記全。
甲:真的?那我就拜你為師。老師,快教吧!
乙:嘻嘻,一會兒工夫我就升級當“老師”了。好好聽著,我說《節氣歌》了:“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岔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甲:這么長啊,我真得好好背背,好終生受用。聽說古詩里都有這二十四節氣,是這樣嗎?
乙:是的,有的節氣名藏在詩句中,有的作為詩名出現。
甲:那你快給我說說!
乙:你可要聽仔細嘍!就從立春開始吧!唐代白居易的詩中說:“立春后五日,春態紛婀娜。白日斜漸長,碧云低欲墮。”唐代的杜甫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甲:打住,老師,這是“雨水”嗎?這是“春雨”呀!
乙:“雨水”這個節氣本來就在春天,“春雨”難道不是雨水嗎?
甲:好好,算你對!
乙:再說“驚蟄”和“春分”:“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這是唐代韋應物寫的。“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這是宋朝的徐鉉說的。
甲:下面一個就讓我來說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杜牧寫的,地球人都知道。
乙:清朝皇帝乾隆也寫了一首含有節氣的詩呢!你想象得到嗎?“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谷雨臨明朝。雨前價貴雨后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甲:喲,乾隆皇帝還蠻懂農時,很為農民考慮的嘛!
乙:那是。現在我再介紹夏季的詩吧,陸游寫道:“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甲:老師,陸游這詩中沒有“立夏”。
乙:可這首的詩題為《立夏》呀!沒意見吧?我繼續往下說,宋代的歐陽修的《小滿》說:“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詩句里也沒“小滿”。宋代陸游在《時雨》又說:“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甲:看來,古代的文人墨客挺關心農業生產,還用詩歌頌揚勞動人民,不錯。
乙:對。“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塊然抱愁者,夜長獨先知。”白居易這樣寫道。
甲:白居易說“夜長”有誤,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
乙:這是因為他孤身一人在他鄉,愁緒讓他睡不著覺,感覺夜也好像變長了。我接著說小暑:“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甲:大暑我來說:“炎熱幾時有,執扇問大暑。”這是蘇軾寫的。
乙:哪有這句詞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才是蘇軾寫的。
甲:開個玩笑,還是你來說吧!
乙:你這樣瞎搞,把老祖宗的好東西都毀了。元代方回有一首《大暑》的詩:“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在我須無欲,于斯患不能。”看來炎夏人人都不喜歡。
甲:是啊,古今相通。說秋天吧!
乙:“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這首宋朝劉翰的詩,題目叫《立秋》。“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這是宋朝蘇泂有關“處暑”的詩。“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說的是“白露”。“漏鐘仍夜淺,時節欲秋分。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云。”說的是“秋分”哦,后面這一首是愛推敲的賈島寫的。
甲:我知道王安石的一首詩里提到“寒露”:“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喧喧人語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間。”看來秋季的詩都是宋代人寫的。
乙:誰說的?下面的“霜降”詩就不是宋朝人寫的,而是唐代白居易的作品:“火燒寒澗松為燼,霜降春林花委地。遭時榮悴一時間,豈是昭昭上天意?”
甲:白居易的詩很講科學,知道花的枯萎不是上天的意思,而是農時的緣故。
乙:說得對。下面就進入冬季了。“立冬”有元朝方回的“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小雪”有唐朝張登的“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猶綠槿花然。融和長養無時歇,卻是炎洲雨露偏。”“大雪”則有李白的:“大雪紛紛何所有,明月與我何相見。”“冬至”有“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這也是白居易的詩。
甲:喲,又是白居易,夏至時他在外面跑,冬至還在外面跑。難怪他要思鄉呀!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在家里待著呢?
乙:他要“上班”呀,哪能總在家里呢?“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中葉初卷。”據說這是《全唐詩》中唯一寫到“大寒”“小寒”的古詩哩!到此,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古詩都說完了。
甲:感謝你,給我介紹了這么多的古詩詞,看來中華文化是個巨大的寶庫啊!
乙:說得太對了!所以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古詩呀!
《五年級下冊一、二單元質量檢測》參考答案
一、畫去:弛 梢 嫉 嚇 棚 晦 擁 緲
二、桑樹 承認 圓滾滾 吶喊 胸膛 拳頭
三、1.D 2.B
四、略。
五、1.從事。 靠近。 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蔭下學著種瓜。 2.幼小的孩子。 一種金屬打擊樂器。 小孩子早晨起來,將金屬盆中的冰取出來,用彩線穿起來當鉦來敲。 3.曲調。 隨口。 小牧童橫坐在牛背上,慢慢地朝家而去,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不成調的曲子。
六、示例:水是家鄉的甜,天是故鄉的藍。 故鄉的歌是一朵悠悠的云,總在蔚藍的天空飄浮。 童年是一首歌,一首婉轉悠揚的歌,縈繞在我們的耳畔。
七、1.有時 只有 呵斥 2.對比 外祖父對墨梅圖的珍視 3.訓罷,便用刀片輕輕刮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 4.“我”弄臟了墨梅圖,外祖父很不高興 那幅墨梅圖怎么就那么重要呢? 5.C
八、1.水滸傳 施耐庵 2.C A D B 3.一虎 母子四虎; 赤手空拳打虎 用刀殺虎; 為保命打虎 為報仇殺虎 4.示例:我更欽佩武松。因為李逵是簡單、魯莽地憑著刀和自己的蠻力殺死了老虎。而武松更為機智,面對兇惡的老虎,他沒有靠蠻力和老虎搏斗,而是先消耗掉老虎的體力。他敢于斗爭,更善于斗爭。
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