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艷琴 趙鵬霞
2022年2月21日,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體系。黨中央、國務院將老齡事業發展納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只有推動老齡化工作高質量發展,通過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加大制度創新、完善健康支撐體系,才能實現應對老齡化問題和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
落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頂層設計。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形成了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頂層設計。國務院下發的文件涉及養老服務、延遲退休、養老機構數量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方方面面。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做好“十四五”期間老齡化工作,關鍵是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的頂層設計,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強化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才能確保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有效防范和化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穩定風險和國家安全風險。
完善養老服務的法治保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需要強有力的法治保障。面對老齡化程度、廣度與深度日益增加的嚴峻挑戰,以及積極老齡觀與健康老齡化的高標準高要求,老齡工作亟須做出改變,需要適時建立健全養老服務法律制度體系,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方面老年人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深化養老服務領域的法治改革創新,鼓勵老年人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加強老年人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以法治的力量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提供根本保障,實現養老服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健全老年健康支撐體系。當前,我國的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尤其是在老年健康支撐體系上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在提高老年病診治能力的基礎上,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整合資源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服務,以滿足老年人以改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為中心的就醫需求,同時推進面向居家、社區和機構的智慧醫養結合服務,強化老年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發展老年醫療、康復護理和安寧療護服務。在“十四五”期間,通過“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行動”“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建立健全養老服務支撐體系,推動全國各地形成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的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支撐體系。
完善養老服務的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健全,是堅持人民至上和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平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老齡化對新發展階段的社會保障提出新的挑戰,必須增強風險意識,以極高的預見性和主動性,適時建立健全養老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老年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這是老年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完善基本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體系,探索性推進護理保險制度,健全社會救助等兜底性制度,盡快建立起與老齡化社會和新發展階段的經濟社會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完善的制度體系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提供根本保障,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國安邦的重要舉措。
著力擴大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養老服務事關億萬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幸福生活,《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在中央層面部署建立了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必須以整合性、系統性的理念,做強增量,調優存量,要盡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的短板,解決特殊困難老人的兜底問題,均衡高效地加大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等方面的有效養老服務供給,滿足廣大老年人多層次、高品質的養老服務需求,才能推進實現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提出的“2035年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的遠景目標。
積極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打造高質量的養老服務體系,需要深挖“銀發市場”,推動養老服務與科技、體育、文旅等行業的融合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在養老服務中的引領作用。通過創新豐富養老服務的形式和內容,積極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實施好“養老服務+行業”“互聯網+養老”等行動,依托信息技術、智能科技、大數據等,打造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和體系,逐步放大科技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上的支撐作用,提升養老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推動養老服務的質量升級,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