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露 謝玲 劉斌 曾鳳花 廖仕同 張艷
摘? 要:本研究對廣西香蕉主產區的香蕉根系樣本進行內生真菌分離,采用形態學與ITS序列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菌株鑒定,開展其物種組成與多樣性分析,對了解廣西香蕉與其根部內生真菌間的關系以及探索其內生真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從168個香蕉根段中共分離獲得352株內生真菌,分別歸屬于5綱17目34科43屬62個分類單元,不同分類單元的代表菌株中,有41株菌株能夠產生分生孢子(66.13%)。其中,優勢綱為糞殼菌綱(Sordariomycetes)和散囊菌綱(Eurotiomycetes),相對頻率(RF)分別為66.19%和20.45%;優勢目為肉座菌目(Hypocreales)、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相對頻率分別為55.4%、17.61%和9.66%;優勢屬為鐮刀菌屬()、青霉屬()、木霉屬()、未鑒定屬3、帚枝霉屬()、未鑒定屬2、彎孢屬()和突臍蠕孢屬(),相對頻率分別為32.39%、15.06%、13.35%、5.11%、3.98%、3.41%、3.13%和2.84%,后5個屬的相對頻率未超過10%,其優勢不明顯。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系數結果表明,南寧地區壇洛鎮TL2樣地和鑼圩鎮LX樣地的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種群多樣性較豐富,群落分布較均勻。相似度系數分析顯示,欽州地區大成鎮2個樣地(DC1、DC2)間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種群組成相似度最高(=0.67)。不同采樣點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給香蕉提供了不同的生境,是影響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種類組成及多樣性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內生真菌;形態特征;系統發育分析;多樣性指數
中圖分類號:S668.1??????文獻標識碼:A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Endophytic Fungi in Banana Root in Guangxi
CHEN Yanlu XIE Ling ?LIU Bin ?ZENG Fenghua ?LIAO Shitong ZHANG Yan
1. Institute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China; 2.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Research,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Biology for Crop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Endophytic fungi were isolated from banana roots in main banana producing areas of Guangxi using the routine tissue isolation method. The endophytic fungi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morphology combined with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ITS sequence. The analysis of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endophytic fungi associated with banana roots in Guangx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ana and endophytic fungi and exploring function development of endophytic fungi in banana roots. A total of 352 isolates of culturable endophytic fungi were obtained from 168 tissues of banana roots collected from 7 sampling sites, and they were classified as 62 taxa. The identifiable taxa belonged to 3 phylums (Ascomycota, Basidiomycota and Zygomycota) with 5 classes, represented by 17 orders with 43 genera. Observation of colony morphology and diameter of 62 representative fungi showed that most of them grew rapidly on CMMY medium in a week while some of them grew slowly. The color of the fungi colonies was different. Light-colored fungi colonies were generally white, light yellow or pink while dark colonies were generally brown, gray, gray-black or black. The colonies of a few strains were slightly purple or red. The colonies of some strains appeared to be light-color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growth and became dark gradually, which might be caused by the prod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conidia or chlamydospores. In addition, a tiny minority of strains produced yellow or red pigments on CMMY medium. 41 representative fungi showed reproductive structures (66.13%). Among the endophytic fungi, the dominant classes were Sordariomycetes and Eurotiomycetes and the relative frequency (RF) was 66.19% and 20.45% respectively. The dominant orders were Hypocreales (RF=55.4%), Eurotiales (RF= 17.61%) and Pleosporales (RF=9.66%) with the dominant genera (RF=32.39%), (RF=15.06%), (RF=13.35%), unidentifiable genus 3 (RF=5.11%),(RF=3.98%), unidentifiable genus 2 (RF=3.41%), (RF=3.13%) and(RF=2.84%). Many endophytic fungi isolated from the banana roots in the study were common plant pathogenic fungi, such as , , , etc. The change law of Shannon-Wiener, Simpson’ Diversity and Evenness indicated that the endophytic fungi communities in Tanluo Town (TL2) and Luoxu Town (LX) of Nanning City were abundant and well-proportioned. The endophytic fungal communities from two locations of Dacheng Town (DC1 and DC2) of Qinzhou City showed the maximum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Sorenson’s similarit coefficiens, =0.67). Habitats with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climates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endophytic fungi in the roots of banana.
endophytic fungi;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hylogenetic analysis; diversity index
10.3969/j.issn.1000-2561.2022.02.020
植物內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指那些其生活史的特定階段或全部階段寄生在植物組織內,而不對植物產生有害癥狀的一類真菌。許多證據表明,內生真菌與植物的結合對植物的適應性很重要,內生真菌定殖對植物的免疫系統、病害抑制、營養獲取和對非生物脅迫的耐受性等方面都起著積極的影響。一些植物內生真菌的活性代謝產物不僅可以促進其宿主的生長、提高宿主抵抗病蟲侵害的能力,對人類病原體還具有一定抑菌活性。
香蕉(spp.)歸屬于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屬(),為多年生大型草本單子葉植物,多生長于溫暖潮濕的熱帶地區,是世界重要的熱帶和亞熱帶水果。有研究表明,一些分離自香蕉健康植株的內生真菌不僅可以促進植物根系定殖和植株的生長,還具有一定生防潛力,如抑制病原真菌菌絲生長、對植物病原線蟲具有殺蟲活性等。國內外對香蕉內生真菌種群多樣性的研究較少,已有研究從香蕉的假莖、球莖、葉片、根系等組織中分離獲得多種不同類群的內生真菌,發現香蕉體內具有種類豐富多樣的內生真菌。根系是植物與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場所,蘊含著大量內生真菌。香蕉的根系較為發達,可深入土壤生長,不同土層的根系內很可能含有豐富多樣的內生真菌。廣西是我國香蕉的主產區,香蕉產業是廣西特色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然而目前對廣西香蕉的研究多集中在枯萎病的相關研究,未見對其內生真菌的相關研究報道。為了發掘廣西香蕉內生真菌的資源,本研究采用純培養法分離獲得廣西香蕉根系內生真菌,通過形態學觀察及分子系統學方法確定內生真菌的分類地位,了解其主要類群與物種多樣性,不僅豐富了植物內生真菌資源庫,也為開發利用內生真菌潛在的生態功能提供理論基礎。
材料
植物材料:分別于2018、2019年從廣西香蕉主產區南寧和欽州采集香蕉‘威廉斯’品種根系樣本,采樣地及采樣日期等信息見表1。每個樣地按五點采樣法采集香蕉健康植株根樣,混合后放入自封袋,置于冰盒保存,帶回實驗室后放入4℃冰箱。
培養基:內生真菌菌株分離使用1/2玉米粉培養基(1/2CM):玉米粉瓊脂8.5?g,瓊脂粉7.5?g,蒸餾水1000?mL。菌株純化使用玉米粉麥芽汁培養基(CMMY):麥芽汁瓊脂10?g,玉米粉瓊脂8.5?g,酵母提取物2?g,瓊脂粉7.5?g,蒸餾水1000?mL。燕麥培養基(OA):MgSO·7HO 1.0?g,KHPO 1.5 g,NaNO 1.0?g,燕麥粉10 g,瓊脂粉11?g,蒸鎦水1000?mL。水瓊脂培養基(WA):瓊脂15?g,蒸餾水1000?mL。
方法
1.2.1? 內生真菌的分離純化與保存? 用自來水將
香蕉根樣沖洗干凈后,在超凈工作臺將根樣剪為1?cm左右的根段,隨機選取24個根段,以75%酒精進行表面消毒40?s,用無菌水漂洗3次,再用0.1%升汞表面消毒4~5?min,無菌水漂洗3次后用無菌濾紙吸干根段表面的水分,隨后將根段放置于1/2CM培養基上,每皿放置3個根段,每個樣本5皿,同時吸取最后一次漂洗的無菌水100?μL涂布于CMMY培養基以驗證消毒效果。置于25℃下培養,每天觀察,待有菌絲從根段長出后及時轉接至CMMY培養基上。純化后的內生真菌菌株均保存于廣西大學農學院應用微生物研究所和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1.2.2? 內生真菌形態觀察? 分離獲得的內生真菌菌株經純化后,接種于CMMY培養基,觀察和記錄菌株菌落的生長速度以及菌落的形態特征,包括菌落質地、顏色、有無色素產生等。真菌產孢結構觀察:將菌株培養在OA培養基上,在菌落邊緣45°插入滅菌蓋玻片,28℃下培養至菌絲長到蓋玻片上,取出蓋玻片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菌絲形態及產孢結構(包括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態、大小和顏色)等。對產孢量少或不產孢的菌株,可切取0.5?cm×0.5?cm的OA培養基方塊,上下各夾一片無菌蓋玻片,共置于WA培養基上,將菌株接種于OA培養基方塊上,于28℃下培養10~14?d后放入4℃冰箱低溫刺激產孢。取出蓋玻片進行形態觀察時,可根據觀察需要使用乳酸酚棉蘭染色后進行顯微觀察。
1.2.3? 內生真菌的ITS序列分析? 根據菌落形態等特征將分離的內生真菌菌株歸類為71種不同的形態型,每種形態型選取1株代表菌株進行測序。挑取適量真菌菌絲體,按照真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索萊寶,中國)的方法提取真菌DNA。rRNA基因的ITS1-5.8S-ITS4-28S部分區域PCR擴增使用引物為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PCR反應體系為:2×Easy PCR SuperMix 25?μL,正反引物各1?μL,模板DNA 1?μL,超純水定容至50?μL。PCR反應參數:94℃預變性5?min,94℃變性1?min,53℃退火1?min,72℃延伸1?min,35個循環,最后72℃延伸10 min。
PCR擴增產物的純化和測序工作由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完成。測序獲得的序列通過NCBI的BLAST檢索系統進行同源序列比對,下載相似序列或參考相應文獻下載構建系統發育樹所需的序列,使用MEGA 6.0軟件進行序列比對,基于Kimura雙參數模型構建Neighbor-joining系統發育樹,經Bootstrap 1000次循環檢驗系統樹的可靠性。
數據處理
相對頻率(relative frequency, RF)是指樣本中分離到的某種真菌的菌株數占分離到的總菌株數的百分比。優勢菌可通過Camargo指數(Camargo’s index)來確定。Camargo’s index=1/,其中代表物種豐富度,指樣品中內生真菌的分類單元。如果RF>1/,則該分類單元可以確定為優勢菌。物種豐富度(species richness, )、香農-維納指數(Shannon-Wiener index, )、辛普森指數(Simpson index, )、均勻度指數(Evenness index, )和相似性系數(Sorenson’s similarit coefficiens, )計算公式如下:
=/ln
= 2/(+)
上述公式中,p為屬相對頻率,指樣本中分離到的某屬內生真菌的菌株數占分離到的總菌株數的百分比。代表2個樣本共有真菌屬數量,和分別代表2個樣本中各自分離到的真菌屬數量。
?內生真菌分離結果
不同樣地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的分離結果如表2。從168個香蕉根段分離的內生真菌菌株經過分離純化后共獲得352株內生真菌,其中,南寧地區222株,欽州地區130株。不同樣地分離獲得的內生真菌菌株數量存在差異,其中,金陵鎮樣地香蕉根部分離到的最多,共獲得72株內生真菌,其次為大成鎮2,獲得69株內生真菌;壇洛鎮2的香蕉根樣分離到的內生真菌數量最少,為25株。金陵鎮和壇洛鎮2樣地分離獲得內生真菌菌株數差別較大的原因可能是2個樣地香蕉根樣采集的時間、季節不同(前者于2019年9月13日采集,后者于2018年6月27日采集),或是2個樣地香蕉的種植年限及栽培管理措施不同。此外,內生真菌分離具有隨機性也可能是不同樣地根樣中所獲內生真菌數量不同的原因。
?內生真菌的鑒定
根據菌株形態學特征(包括菌落形態、質地、顏色、有無色素產生等)將分離到的352株內生真菌劃分為71個不同的形態型,每個形態型各選擇1株代表菌株進行ITS序列測定,測得序列分別在GenBank數據庫中進行比對分析,盡量選用已發表文章的序列或真菌鑒定權威機構的序列進行分子系統學分析,結合菌株形態特征,352株菌株共劃分為62個分類單元,它們歸屬于5綱17目34科43屬。每個分類單元選擇一株代表菌株作進一步的形態特征觀察和系統發育樹的構建。
2.2.1? 菌株形態學特征? 將62株代表菌株接種至CMMY培養基上培養1周后,觀察記錄菌株的菌落形態和直徑,發現大部分菌株生長速度較快,少數菌株長速較慢,其中有10株菌株長速很快,培養3~5?d即可長滿90?mm培養皿,因此本研究單獨記錄這些菌株接種2?d后的菌落直徑(表3)。這些代表菌株菌落顏色各異,淺色系的菌落一般呈白色、淺黃色或粉色等,深色的菌落一般為褐色、灰色、灰黑色至黑色,少數菌株菌落略呈紫色或紅色。部分菌株在生長初期為淺色,后期菌落顏色逐漸變深,這可能是因為產生了大量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所致。此外,還有個別菌株可產生黃色或紅色色素。觀察發現這些代表菌株中有41株菌株能夠產生分生孢子(66.13%),因此對這些產孢菌株的形態特征作進一步的觀察和拍照,部分產孢內生真菌菌落和產孢結構如圖1所示。
2.2.2? 菌株基于ITS序列的系統發育學分析? 對不同形態型的菌株進行ITS序列測定后在GenBank數據庫進行比對分析,盡量選用已發表文章的序列或權威機構的序列與本研究中62株代表菌株的ITS序列進行系統發育樹的構建。系統發育樹中(圖2),目標菌株的序列分別與不同屬/種真菌的序列聚在獨立的分支上。由于一些屬真菌的種間差異性較小,在ITS序列構建的系統樹中也未能明顯分開,因此一些代表菌株未能鑒定到種。3個未鑒定屬(包括5個代表菌株)的ITS序列在GenBank數據庫中比對,與其相似性較高的均為未知分類地位的菌株序列,而且這些代表菌株均未產孢,難以通過形態學方法鑒定,因此將它們歸為未鑒定菌株。
?內生真菌的種類組成
7個樣地分離獲得的352株內生真菌歸屬于5綱17目34科43屬62個分類單元,其中有3個未鑒定屬(表4)。從表中可知,2株菌株屬于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傘菌綱(Agaricomycetes, 0.57%),2株菌株屬于毛霉菌門(Mucoromycota)毛霉菌綱(Mucoromycetes, 0.57%),32株菌株屬于子囊菌門(Ascomycota)座囊菌綱(Dothideo-my-cetes, 12.22%),72株菌株屬于子囊菌門散囊菌綱(Eurotiomycetes, 20.45%),233株菌株屬于子囊
菌門糞殼菌綱(Sordariomycetes, 66.19%)。
相對頻率(RF)反映了樣本真菌群落中某類真菌的優勢度。所有分離菌株中,優勢綱為糞殼菌綱(Sordariomycetes, RF=66.19%)和散囊菌綱(Eurotiomycetes, RF=20.45%)。優勢目為肉座菌目(Hypocreales, RF=55.4%)、散囊菌目(Euro-ti-ales, RF=17.61%)和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 RF=9.66%)。優勢屬為鐮刀菌屬(, RF= 32.39%)、青霉屬(, RF=15.06%)、木霉屬(, RF=13.35%)、未鑒定屬3(RF= 5.11%)、帚枝霉屬(, RF=3.98%)、未鑒定屬2(RF=3.41%)、彎孢屬(, RF= 3.13%)和突臍蠕孢屬(, RF=2.84%),但后5個屬的相對頻率未超過10%,其優勢不明顯。
不同地理位置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群落的優勢類群在目和屬水平上有差異。如圖3所示,內生真菌優勢目中,所有樣地的共有優勢目為肉座菌目(Hypocreales),壇洛鎮2、鑼圩鎮、金陵鎮和大成鎮2這4個樣地的優勢目有3個,雙定鎮、壇洛鎮1和大成鎮1這3個樣地的優勢目有2個。除了大成鎮2的最優勢目為散囊菌目(Eurotiales),其余樣地的最優勢目均為肉座菌目(Hypocr-eales)。所有樣地均沒有特有優勢目。
如圖4所示,在內生真菌優勢屬中,所有樣地的共有優勢屬為鐮刀菌屬()和木霉屬();大成鎮1樣地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的最優勢屬為木霉屬,大成鎮2的最優勢屬為青霉屬(),其余5個樣地的最優勢屬均為鐮刀菌屬。鑼圩鎮特有優勢屬為(),
金陵鎮特有優勢屬為曲霉屬(),其余5個樣地均沒有特有優勢屬。
? 內生真菌的多樣性和相似性分析
2.4.1? 內生真菌的α-多樣性? α-多樣性可用來分析內生真菌群落的物種多樣性,香農-維納指數()與物種豐富度()的關系最密切,而辛普森指數()則與物種豐富度關系較遠,對物種均勻度()的敏感性高于香農-維納指數()。地理位置對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群落多樣性的影響見表5,結果表明,這些樣地香蕉根系內定殖有豐富多樣的內生真菌。其中,壇洛鎮2的香農-維納指數()最高,其次為鑼圩鎮。金陵鎮的辛普森指數()最高,其次為壇洛鎮的2個樣地。所有樣地中,金陵鎮和大成鎮2樣地的香農-維納指數()較低,分別為2.15和1.94;雙定鎮和大成鎮2樣地的辛普森指數()較低,分別為0.67和0.6。均勻度指數()用于分析內生真菌群落分布的均勻程度。壇洛鎮2的均勻度指數最高,說明該樣地中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群落的分布最均勻,其次為鑼圩鎮,均勻度指數為1.22;而金陵鎮的均勻度指數最低,說明該樣地的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群落分布的均勻程度最低。香農-維納指數()、辛普森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在7個樣地間的變化規律不完
全一致。綜合來看,壇洛鎮2和鑼圩鎮樣地香蕉根系的內生真菌種群多樣性較豐富,群落分布較均勻。
2.4.2? 內生真菌的相似性? 由表6看出,7個不同樣地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的相似性存在差異,欽州地區2個樣地(大成鎮1、大成鎮2)的相似性系數最大,為0.67,說明這2個樣地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種類組成最為相似;其次是金陵鎮和鑼圩
鎮,相似性系數為0.59。壇洛鎮1和金陵鎮的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相似性最低,相似性系數僅為0.19,說明這2個樣地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種類組成差異較大,其次為雙定鎮和金陵鎮,這2個樣地間的相似性系數為0.21。
真菌菌株形態特征結合ITS序列分析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內生真菌的鑒定及多樣性研究中。本研究通過采用形態特征觀察和ITS序列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獲得的352株內生真菌進行鑒定,結果表明廣西香蕉根系內生真菌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這些內生真菌大部分為子囊菌,少部分屬于接合菌和擔子菌,這與其他學者對香蕉內生真菌的研究結果一致。國內外學者對香蕉植株各部位內生真菌種群的研究結果表明,香蕉根系內生真菌常見類群主要有:曲霉屬()、枝孢屬()、彎孢屬()、鐮刀菌屬()、、青霉屬()以及一些無孢菌類真菌;葉部內生真菌常見類群主要有:炭疽菌屬()、彎孢屬、盤長孢屬()、球座菌屬()、、黑孢屬()、青霉屬、擬盤多毛孢屬()、擬莖點霉屬()、、輪枝菌屬()、以及無孢菌類真菌,此外,假莖中常見類群有:、鐮刀菌屬、黑孢屬、、木霉屬(),球莖中常見類群有鐮刀菌屬、、葡萄穗霉屬(),葉軸中鐮刀菌屬較為常見。本研究中香蕉根系內優勢屬為彎孢屬、突臍蠕孢屬()、鐮刀菌屬、青霉屬、帚枝霉屬()、木霉屬和2個未鑒定屬,這一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似。彎孢屬、突臍蠕孢屬、鐮刀菌屬、青霉屬和木霉屬真菌產孢量大,適應性強,這類真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能在多種生境、多種類型的植物組織中定殖,也因此常常在植物內生真菌中占據優勢地位。本研究所有樣地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的共有優勢屬為鐮刀菌屬和木霉屬,這也說明了這2個屬真菌廣泛存在于植物組織內。
有研究表明,、鏈格孢屬()、枝孢屬、、炭疽菌屬、間座殼屬()、鐮刀菌屬、毛霉屬()和莖點霉屬()等常為植物根系內生真菌的主要類群,但本研究僅分離到這些屬真菌的少量菌株,并未作為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的主要類群存在,可見地域環境和宿主種類等因素的差異性對植物內生真菌種群多樣性的影響較大。本研究分離到的內生真菌中有不少菌株為常見的植物病原真菌,如鐮刀菌屬、炭疽菌屬、枝孢屬等。鐮刀菌屬真菌經常作為植物病原菌存在,但也有不少報道證明該屬真菌作為植物內生菌時,一般情況下不會引起其宿主產生病害癥狀,甚至具有促生、抗病蟲等正面作用。一些研究表明,植物健康組織中定殖著大量常見病原真菌,如擬莖點霉屬、鏈格孢菌()、博寧炭疽菌()、小孢擬盤多毛孢()等,這些真菌在內生階段不會對其宿主產生明顯的負面作用,但在環境條件或植物生理條件改變,如植株衰退時,這些內生的潛在病原菌可能會產生致病性。
本研究中,不同地理位置的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群落種類、組成和分布有所差異。有研究表明,內生真菌的種類、分布與多樣性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氣溫、光照等環境因素、植物種類等。對植物根系內生真菌而言,土壤類型,土壤因子(如土壤pH等)對其定殖率、種類組成及種群多樣性的影響也比較明顯。本研究對香蕉根樣的采集時間不同,部分樣本是在夏季采集(雙定鎮、壇洛鎮1、壇洛鎮2、大成鎮1、大成鎮2),而一部分樣本是在秋冬季節采集(鑼圩鎮、金陵鎮),當時的環境因素如溫度、濕度、降雨量等對內生真菌種類組成也有一定影響。梁雪娟等的研究表明,在秋季杜仲中分離得到的內生真菌種類和數量較多,但在本研究中,由于不同季節所采集的樣本數量有限,也未針對不同采集時間進行內生真菌的研究和比較,因此,樣本采集時間對香蕉內生真菌種群組成及分布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α-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結果表明,廣西香蕉根系定殖有豐富多樣的內生真菌。不同樣地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的種類和組成有所不同,其中欽州地區大成鎮2個樣地的相似性系數最大(0.67),說明這2個樣地之間的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組成最為相似,產生該結果的原因可能是這2個樣地的采集時間相近,且樣地間距離較近,其平均溫度、日照、降雨量等氣候環境較為相似。不同采樣點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給香蕉提供了不同的生境條件,是影響香蕉根系內生真菌種類組成及多樣性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
62株代表菌株中有41株菌株產孢,可進行產孢結構的觀察,其余22株不產孢的菌株通過低溫刺激和黑光燈間歇照射培養后仍未能產孢。產孢菌株中由于部分屬內種間親緣關系較近,種間的形態特性差異較小,不產孢菌株也未觀察到可作為真菌鑒定依據的產孢結構特征,而且僅菌株ITS序列分析結果也無法明確區分屬內不同物種之間的差異,因此部分菌株仍未能確定到種,這對真菌鑒定工作造成一定困難。對不產孢菌株今后可采用菌絲損傷、更換培養基、添加鴨跖草汁、紫外線照射等方法進行誘導產孢,對未鑒定菌株還可采用多序列分析方法進一步完成真菌鑒定工作。
參考文獻
收稿日期 2021-07-06;修回日期 2021-10-23
基金項目 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No. YCBZ2018015);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 2019GXNSFAA185051);廣
西農業科學院科技發展基金項目(桂農科2019M18)
作者簡介 陳艷露(198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真菌分類學。*同等貢獻作者:謝 玲(1977—),女,研究員,研
究方向:植物內生真菌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劉 斌(LIU Bin),E-mail:
liubin@gx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