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珠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而“有感必發”“不平則鳴”就是抒情,簡單說,就是“我手寫我心”。抒情必須情感真實、健康,既要與人和事的描寫有機結合,又要注意語言的形象、準確、精煉,這樣才能寫出優秀的作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作文不僅僅是語言技巧的運用,更是自我情感的載體,因此,一篇作文的優劣,首先取決于它是否具有真情實感。如果你的作文能感染讀者,震撼讀者的心靈,那么這篇作文就成功了。
古羅馬詩人尤維納利斯說:“憤怒出詩人。”劉勰也曾說過:“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些名言明確指出了情感與文章的關系。流淌在作文中的情感,不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的結果,而是在日常積累的基礎上,動筆時的自然流露。那么,如何才能表達真情實感呢?這里以幾篇學生習作為例來具體談談。
一、述親身經歷
寫作需要生活,越是親身經歷過、體驗過的生活,寫在作文中往往就越真實,越感人。構思時,我們要盡量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篩選素材。作為中學生,同學們的生活經歷也許不算豐富,但只要認真回憶、篩選,再進行適當的加工和組合,就一定能找到生動具體的材料,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作文。如習作《謝謝你,使我成為更好的自己》,寫的就是學生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
我慢慢長大,步入了中學的校門,而您的鬢角也長出了幾縷銀發。您對我的照顧無微不至:早上一睜眼,便能看到桌上擺著的美味早餐,那是我還在熟睡時您早早起來精心準備的;每天接送我上學的是您,為我煮飯、洗衣服的也是您。看您操勞,我主動要求分擔些家務,雖然我做起來很笨拙,但您總是耐心地指導、鼓勵我。在您的幫助下,我學會了洗碗,也學會了縫補玩具熊被我拽下的尾巴……
這些小事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印象深刻,寫出來自然有真情實感。
二、明人事要素
具體和真實是一對“孿生兄弟”,要使作文有真情實感,就必須寫具體。雖不能說凡具體就一定真實,但一般而言,具體的敘述往往更能讓人相信。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要盡量寫清楚相關的人事要素:寫人,要寫出人物的外貌、性格、動作、神態等;寫事,要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時間、地點、人物)。如習作《為自己喝彩》的開頭部分:
我坐在座位上,正捧著《簡·愛》心無旁騖地讀著,忽然聽到一個消息:“明天要體檢了!”體檢?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打聽:“都體檢些什么?”同桌不以為然地說:“身高、體重,這些都免不了唄!”啊?我心里發虛,低頭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自己矮矮的個兒,又聽見后排兩個身材苗條的女生半真半假地對自己的身材做“自我批評”,真是欲哭無淚。
這個開頭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發生了什么、問些什么、想些什么等要素都寫出來了,讀來仿佛身臨其境,給人真實的感覺。
三、多細節描寫
寫作時的真情流露離不開生動、典型的細節描寫。細節的多少和真實與否,反映出同學們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體驗程度的深淺。如果作文中都是些籠統的、概括的敘述,即使是親身經歷過的,也往往會給人不真實的感覺。習作《我喜歡童年的竹林》中就有許多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
我伸出手,扶住竹子使勁一搖,“嘩嘩”一陣響,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飄落下來,鉆到我的脖子里,涼絲絲的,我不禁“咯咯”地笑出了聲。
……
有時,我們從家里偷出繩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搖啊,蕩啊,從秋千底下,搖出我們心中的歌。
“我”調皮地搖竹子,竹子“嘩嘩”作響、雪花“簌簌”飄落;“我”還從家里“偷繩子”,拴在竹子上做秋千,這些細節不僅真實,而且寫得極富童趣,讀來令人會心一笑。
四、用生活語言
作文其實就是用語言記錄生活,因此必須要有生活氣息,體現生活的原汁原味。用生活語言,就要準確反映生活實際,生活是怎樣的,作文就要寫成怎樣的,不能走樣、變味。
如習作《我喜歡童年的竹林》,文中用了不少擬聲詞,且用得非常準確。如用“嘩嘩”形容竹子搖動的聲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飄落的聲音,用“咯咯”表示“我”快樂時的笑聲……把生活中真實的聲音生動地搬進了作文中,顯得自然、真實、有感染力。
用生活語言,還要特別注意人物的語言描寫,什么樣的人應該說什么樣的話。語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點等,這樣才能寫出個性,凸顯真情。
五、露內心真意
內心真意指的是人的深層意識,它與表層意識相對,是人最質樸、最本質的心理活動。它隱藏于思維的底層,在不經意間才會袒露出來。人類生活是自然界中最復雜的現象,在許多場合,人們內心真正的想法,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不能說、不便說,或者不該說、不敢說,這種心里想到而沒有說出來的話就是內心真意。寫作時,人們的內心真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表現出來的往往是那些能夠被一眼看到的行為舉止,這樣寫出來的作文,當然流于表面,沒有真情實感。要想作文有真情實感,就應當充分展露自己的內心真意,心里是怎樣想的,就怎樣寫,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描寫。如習作《為自己喝彩》:
晚上,我站在穿衣鏡前細細地端詳自己。雖然我有張“苦大仇深”的臉,但我也擁有別人沒有的優點,我上進、奮發、勇敢,知識托舉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
在這段文字中,“我”直抒胸臆,把平時不會、不敢對人說的話大膽地寫了出來,具體、鮮明地展現了“我”的心理變化,讀來真實感人。
六、擬相應情景
前面說,作文要盡量寫自己經歷過的事,也許有的同學會問,如果從自己的經歷中實在找不到恰當的材料,該怎么辦呢?這時,我們就可以對自己經歷過的類似的事做一定的加工和改造,使之符合作文的中心主旨。又有同學要問了,這些事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經歷過的,能不能體現真情實感呢?其實,虛構的故事也能有真實感,關鍵要注意兩點:1.我們自己雖然沒有經歷過這件事,但現實生活中必定存在,看別人經歷過;2.模擬相應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個時間、那個場所,遇到那樣的事會怎么樣呢?如果寫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不妨聯想自己的外公或爺爺,想一想他們平時的表現:假如爺爺遇到這種事會怎么對待?如果寫的是中年婦女,那不妨聯想自己的母親或鄰居的大嬸,想想母親的性格特征和行為習慣,如果是她,會怎樣處理這件事?模擬生活情景,轉換人物角色,可使虛構的作文立足實際,多一些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