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的唐詩研究述論

2022-03-07 07:34:22楊衍亮邱美瓊
老區建設 2022年1期

楊衍亮 邱美瓊

[提 要]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的唐詩研究成績,主要體現在對中國文學史的宏觀綜合研究、對杜甫的研究、對其他作家作品的研究等領域。它們從不同板塊呈示出吉川幸次郎對唐詩研究的學術貢獻,有力地夯實了東亞古典詩學的學科建構。

[關鍵詞]吉川幸次郎;唐詩研究;杜甫研究;其他作家作品研究

[作者簡介]楊衍亮,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詩學;邱美瓊,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詩學。(云南昆明 65050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二十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目錄匯編與學術史考察”(20&ZD288)

吉川幸次郎,自號善乏,1904年(日本明治三十七年)3月生,卒于1980年(日本昭和五十五年)4月,文學博士,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日本藝術院會員、著名漢學家、“京都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杜甫研究專家、元雜劇研究專家。1927年畢業于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文學專業,1928年至1931年留學中國北京大學,后廣泛結識中國南北學者。1947年以《元雜劇研究》獲得博士學位,曾任職于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京都大學文學部。文化功勞者、國家文化勛章獲得者、一等瑞寶勛章獲得者,曾任東方學會會長,日本中國學會評議員兼專門委員、日本外務省中國問題顧問、日中文化交流協會顧問。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尤以杜甫研究與元曲研究著稱于世。

作為日本著名的漢學家、中國文學史家,吉川一生勤勉,著作等身,影響巨大。他一生極好漢唐文化與乾嘉學術,在文化立場與情感取向上,聲稱“中國天生就是我的戀人”,并公開表明“我是儒學家”。在留學中國期間,他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購書,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勤奮學習的精神,使其精通中國傳統學術思想與方法。在任職京都大學東方研究所初期,他負責整理從天津藏書家陶湘氏購進的近三萬冊明清線裝古籍,用四部分類法編成《東方研究所漢籍目錄及作者書名索引》,一鳴驚人。此時期,他又從事《尚書正義》《毛詩正義》的校定工作,并與青木正兒一起從事元曲的校注,作出非凡的成績。本文對吉川幸次郎的唐詩研究予以扼要述論。

一、中國文學史宏觀綜合研究

中國文學史是對中國文學的歷史進行宏觀上的把握,吉川有扎實的中國文學研究基礎,研究范圍從詩歌到小說,研究跨度從先秦到中國現代文學,并且涉獵廣泛,善作比較,無論是中國的歷史還是文化方面都有豐富的見識。

在中國文學史宏觀綜合研究方面,吉川撰寫的著作主要有:《中國文學與社會》(弘文堂書店,1948年)《中國文學入門》(弘文堂書店,1951年10月)《中國的古典》(《古典的讀法》)(巖波書店,1953年)《中國文學史》(黑川洋一編)(巖波書店,1974年10月;再版,2002年6月)《中國文學入門》(《講談社學術文庫》23)(講談社,1976年6月)《中國文學雜談:吉川幸次郎對談集》(《朝日選書》83)(朝日新聞社,1977年3月),等等。論文主要有:《中國的語言與辭典——中國文學史的問題》(《新中國》2—9,1947年11月)《中國文學的環境》(《展望》27,1948年3月)《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國文化》5,1948年5月)《中國文學的發生》(《世界》35,1948年11月)《中國文學的政治性》(《朝日評論》5—7,1950年7月)《中國文學史的時代劃分》(《國文學解釋與鑒賞》15—11,1950年11月)《中國文學的世界性》(《人文論究》4,1951年9月)《中國文學所表現出的人生觀》(《理想》348,1962年5月)《中國文學所表現出的希望與絕望》(《泊園》創刊號,1962年5月)《六朝文學史研究建議一則》(《小尾博士退休紀念中國文學論集》,第一學習社,1976年),等等。

吉川在所著《中國文學史》一書中,首先,他從文明的角度來探討中國人世界觀中人的地位,指出:“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存在,是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的行為中,最為重要的是語言文化,而語言文化是宇宙秩序的最好代表,這是中華民族的信念。”[1]其次,他將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及日本文學進行比較,指出了中國文學的幾大特色:文學內容的日常性、準確的描寫、修辭性、政治性、尊重典型。第一,就文學內容的日常性這一特色而言,吉川認為中國虛構文學不發達而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學成為主流是因為中國人的哲學觀念;第二,通過把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作比較,得出中國文學具有準確的描寫這一特色,包括突出中心部分、豐富性和多用比喻,其中豐富性是以準確性為基礎的;第三,指出中國文學具有高度的修辭性,進而說明中國文學有唯美主義傾向,但這種唯美主義傾向要落到實處,要做到“中庸”。吉川還指出中國文學尊重典型這一特色,并從中國的地理環境和政治環境分析了尊重典型之所以普遍形成的原因,其中分析典型牢固的原因時,內部和外部的視角值得研究者學習。最后,吉川總結出中國文學在將來人類文學的建構上提供的種種經驗:“一般認為,尊重空想的文學往往忽視現實,而中國文學告訴我們空想文學是建立于現實經驗之上的同時,還告訴我們現實中也有美好的世界。”[1]并且客觀地指出中國文學對整個人類文學的重要性以及中國文學自身的獨特性。

關于中國文學的政治性特色,吉川在《中國文學的政治性》一文中指出:“據說儒學是這個國家教育的核心,儒家以為人類的義務是重視參與政治,的確如此。然而更為根本的是在這個國家人的情感中,基本上把人類看成橫向關系的存在,即看成是社會的存在。以人類中心的這種文化徹底否定了神。如果人相信神,就會通過自己接近神,能夠得到心靈的喜悅。能夠出家遁世,能夠拋妻別子。可是這個國家的人不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橫向關系的人,人,人。”[2]他認為,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然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儒家思想主張入世,古代文人渴望步入政壇,并將此作為畢生的追求。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文人關心國家和社會,這在中國文學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吉川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不僅關注到思想層面,也關注到了情感層面,就這一層面而言,他在《中國文學所表現的希望與絕望》中認為中國文學同時存在絕望和希望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是同時并行的,人類的情感總是在絕望和希望兩種狀態中交替進行,表現在文學進程中,沒有哪個時代是完全的絕望或者完全的樂觀,絕望之處也會生出希望,于作家個人情感而言,會有絕望,亦有希望,這與儒家的思想有切合之處。“吉川的研究不是僅僅停留在希望與絕望發展狀態的情感分析,這種情感研究的背后是以他對儒家思想的認識為基礎的”[3]。

在《中國的語言和辭典——中國文學史的問題》一文中,吉川指出中國文學史的史料是由作品本身、作家傳記、社會史三個部分構成。首先,作品本身涉及到中國文學的語言文字,這也要求對中國文學進行研究的研究者必須掌握小學基礎,運用考據學和歷史學的方法,對語言文字的流變和發展有準確的把握。研究者有了扎實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對作品本身有準確的認識和精確的分析。其次,圍繞作家的生平進行考證,作品的創作和作家的經歷密不可分,脫離實際空談作品不可取,只有將作家生平考證清楚,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解讀方能客觀地分析作品。再次,社會史也是中國文學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社會史包括歷史、宗教、心理、生活等多個方面,作家生活的時代與他的創作息息相關,全面掌握作家生活時代的面貌,對于文學史研究大有幫助,這與孟子所說的“知人論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吉川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和唐詩之間的研究是相輔相成的,比如把杜甫的詩歌放到中國文學史中進行考察,能夠清楚地了解到杜甫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吉川對杜甫的研究同時也能促進中國文學史特別是唐詩學史的研究。

二、杜甫研究

杜甫研究是吉川唐詩研究方面的重點,也是他一生當中傾注了大量心血的研究方向。杜甫是他最喜愛的詩人,他認為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在這種情懷驅使下,吉川做了大量關于杜甫的研究,以經學研究為基礎,從《文選》這個創新的角度來逐字逐句地重新注釋杜詩,并且很好地利用了他豐富的歷史和文化知識交叉地進行杜甫研究,可謂是全面細致,成果豐碩。

在這一研究方面,吉川撰寫的論文主要有:《〈哀江頭〉、〈哀王孫〉與〈喜達行在所〉》《杜少陵〈九日〉詩釋》《杜少陵〈月夜〉詩釋》《杜少陵〈春雨〉詩釋》《杜甫小感》《〈北征〉——杜甫傳之一關節》《秦州時期的杜甫》《杜甫的家系》《杜甫的憂郁》《初月》——杜詩評釋》《杜詩序說》《杜甫私記續稿》《杜甫小傳》《杜甫與飲酒》《杜甫偶釋》《杜甫與陶潛》《杜甫的友情》《李白與杜甫》《杜甫在東洋文學中的意義》《杜甫與月》《杜甫筆記——〈慈恩寺塔〉》《杜甫筆記——〈金蝦蟆〉》《杜甫筆記——〈崔翁高齋〉》《杜甫筆記——〈天寶遺事〉》《杜甫筆記——〈先帝貴妃〉》《杜甫筆記——〈驥子〉》《杜甫筆記——〈賊中〉》《杜甫筆記——〈元日〉》《杜甫筆記——〈宦官〉》《杜甫筆記——〈悲陳陶〉》《杜甫的詩論與詩》《杜甫與陰鏗》《杜甫的詩論與詩》《杜甫與陶潛》《讀杜初箋》《我的杜甫研究》《〈行次昭陵〉詩注》,以及著作《杜甫私記》(1)(筑摩書房,1950年3月;改版,1965年9月)、《杜詩講義》(筑摩書房,1963年)、《杜甫詩注》(全5冊)(筑摩書房,1977年8月,1979年1月,1979年7月,1980年7月,1983年6月)、《杜詩論集》(筑摩書房,1980年12月),等等。

吉川的杜甫研究很有特色,一是他始終抓住杜甫作為民眾詩人這一立論加以考察,強調“知人論世”是他從事杜甫研究的立足點、根本點,對杜甫詩作在批判社會現實方面所顯示的意義,對其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進步作用較早予以了揭橥。二是他在研究杜甫時注重從詩作語言本身進行細致的解讀,并且強調詩作內容以外的精神層面的東西,闡釋時代與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將內容和情感意識進行聯合考究。三是從文學史的角度出發,揭示杜詩的重要意義,他的杜甫研究繼承了前人研究成果,也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

如在《杜甫小傳》一文中,吉川提出,時代的風云變化深深影響著杜甫的人生和詩歌,杜甫經歷了盛唐的繁華但也見證了朝代的衰敗。他按照年齡順序把杜甫的一生分為四個時期,進而通過詩歌來展示杜甫的生活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旨在說明當時的環境與詩歌之間的關系。如在杜甫的第一個時期,志在高官顯貴是那個時代大多數文人的共識,但一次次應試的失敗再加上世道的變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終于幻滅。作者認為,從歷史的角度可以解讀杜詩,玄宗皇帝的逐漸厭膩政事,實權旁落于奸相李林甫,政商勾結,種種社會現狀令“疾惡懷剛腸”的杜甫用詩歌來抗議。吉川在研究杜甫詩歌時強調“知人論世”,如在《杜甫筆記——〈悲陳陶〉》《杜甫筆記——〈天寶遺事〉》《杜甫筆記——〈元日〉》等文中大篇幅都在敘述相關的歷史事件,即杜詩寫作的背景,作者注重放到歷史環境中進行解讀。反之,吉川認為也可以從杜詩的角度來解讀歷史,在長詩《麗人行》中,杜甫對楊貴妃一族的行為進行了委婉的批判;在長詩《兵車行》中,控訴了戰爭的無情,批判了地方官吏的暴虐行為,寄予了對百姓深深的同情。吉川認為,杜甫的一些詩歌可以預測未來,如安史之亂前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等詩預示了安史之亂即將發生。杜甫的詩是一代史詩,安史之亂等重大的歷史事件在杜甫詩中有所反映,吉川指出:“杜甫是一位具有描摹能力的高手,他對社會現象的描摹,不僅是空前的,也是絕后的。”[4]如《三吏》《三別》描寫了飽受兵役之苦的農村慘景,《兵車行》表現了士兵的勞苦。吉川認為,杜甫在寫作這些詩歌的時候,注重真實細致的描寫,這種真實的批判可以追溯到《詩經》:“杜甫繼承了《詩經》中的古代現實主義精神,他的詩歌語言使這種精神得到了復活。”[4]

另外,吉川把秦州時期看成是杜甫一生中重要的時期,在《秦州時期的杜甫》一文中,吉川寫道:“秦州這樣的自然和社會人事,終于毫不留情地蹂躪著杜甫的神經,促使他的詩發生了劃時代的轉變。”[5]吉川認為,秦州地處偏僻之境,周遭環境是荒涼和陰郁的,杜甫逃難至此,開始了他的漂泊生涯。在顛沛流離中,杜甫仍執著于從政,現實與理想的背道而馳加重了他的哀傷,但杜甫作為“詩圣”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并不沉溺于個人的悲痛,而是無論處于何種境地,都能心懷有著同樣悲慘遭遇的民眾。杜甫有一子因營養不良死于安祿山戰亂,“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可想而知杜甫是何等的傷心欲絕。但作為民眾詩人,杜甫并不沉浸于此,而是迅速從個人的悲痛中抽離出來,心系廣大勞苦民眾。“由自身的不幸,而想到廣大人民的不幸,這也是杜甫的思想主張。”[5]

又如《我的杜甫研究》一文中,吉川說:“為了使杜詩的特殊性更為突出,將杜詩放在中國文學史中進行思考,杜詩果然具有人民性乃至社會性等共同體意識,以及這種意識所應有的責任感。杜詩中重要的部分是杜甫作為人類的代表必須有向世界上的不正進行不斷抗爭的意識。這在杜甫以前的六朝的詩人中是非常冷淡的。”[6]共同體意識表現為杜甫關心廣大人民的不幸,并以詩人的身份為他們代言,像人們熟知的《兵車行》《三吏》《三別》中都有體現,這是杜詩的重要之處。吉川在研究杜甫時,著重從語言的角度將杜甫與李白進行比較,并得出結論:杜詩的偉大在于距離我們近。這種共同體意識和近距離感就是杜甫作為民眾詩人的重要特質。在吉川的心中,杜甫是代表中國社會進步、劃時代的人物,杜甫的詩上承《文選》下啟中唐宋明詩風,“中國的詩,由于杜甫的出現,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中國的詩史,以杜甫這個偉大的天才為節點,被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7]從杜詩的思想內容來看,吉川在《杜甫筆記——〈慈恩寺塔〉》一文中指出:“作為一位詩人,杜甫無疑是較為獨特的一位,一百二十首詩歌的內容隨處可見他的精神。”[4]吉川在解讀“人生半哀樂,天地有順逆”一句時,認為杜甫這句詩包含了《易·系辭傳》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觀念,讀之猶如哲學的中和之感,這種中和之感和人民性構成了杜詩主要的思想內容。從語言風格來看,他認為,杜甫在語言方面的造詣堪稱獨步詩壇,具體表現為:一是題材方面的開拓,二是用語的準確和善于翻新,三是沉郁頓挫和具有深度性。從藝術形式方面的貢獻來看,吉川指出:“杜甫作為這種傳統的五言詩的作者是十二分的成功,不僅如此,杜甫還開拓了其他的新詩形。特別是五律和七律,經由杜甫這個天才之手得以完成,這是具有很大意義的。”[7]可見吉川對杜甫推動詩歌發展方面的作用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三、唐代其他詩人詩作研究

吉川的研究范圍廣泛而全面,在唐詩研究方面,除了把杜甫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以外,對其他著名詩人如張說、李白、韓愈、白居易等也有細致的研究,撰寫的論文主要有:《新唐詩選》《唐詩的精神》《燃燒與持續——六朝詩與唐詩》《張說的傳記與文學》《王昌齡〈長信秋詞〉釋(1)》《王昌齡〈長信秋詞〉釋(2)》《韓愈的地位》《牡丹之花——以李白詩為例而論》《韓退之的詩》《牡丹花——李白的故事》《武部利男氏〈李白小傳〉序》《武部利男氏〈李白〉跋》《白居易》《高木正一氏〈白居易〉跋》《白樂天詩釋二篇——〈新唐詩·選序篇〉殘稿》《片山哲氏〈白樂天〉》《小松茂美氏〈平安朝傳來的白氏文集〉與三跡研究》《韋應物的詩》《杜牧》《李商隱》,等等,著作有《中國李白研究》(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吉川對這些作家作品的研究,體現了他自己的學術研究特點:一是從時代背景入手,二是重視作品語言方面的研究,三是善于將同時代詩人或相近風格詩人進行比較研究。他關注的這些視角往往新穎獨特,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張說的傳記與文學》一文中,吉川著重研究了張說的詩歌,并指出張說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他作為宮廷詩人,可以說是前一個時代的延續,又是最后的宮廷詩人。”[8]吉川認為詩人張說在文學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這一觀點無疑是新穎且富有見識的。這篇論文的重要意義在于填補了我國學術界從聞一多到80年代張說研究的空白。吉川從張說的生平經歷出發,研究人物生平和詩歌之間的關系。張說一生經歷了數次的升遷和被貶,可謂是仕途坎坷,因為其獨特而坎坷的人生經歷,張說在貴族和新階級兩種身份之間轉換,吉川認為:“由他開創的新詩風雖然依賴于他俊敏的智慧,可是與他作為新興階級的一員不能沒有關系。他作為宮廷詩人發揮的作用是南北朝貴族的延續,可是他是作為書記的兒子生長的,他自己不是家門顯赫的貴族。這是極易給予他形成新行為的力量和機會的環境。”[8]從張說的研究開始,吉川有意地突破以往固化的學術研究方法,盡可能從文學的內部去分析文學,這也說明了吉川對中國文學的學術研究方法是在不斷進步和創新的。

在《牡丹花——李白的故事》一文中,吉川認為,李白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個人和其詩中體現的自由灑脫的生活態度能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風氣,這是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對于矯正當時“艷”“靡”的詩風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作為詩人的李白卻能一直瀟灑出世,隨心所欲地生活,不然也不能成其偉大。吉川在講述李白的故事時,以牡丹花作為講述之始,映襯著世界中心——長安城的富貴之氣,并將李白的故事放置于整個時代背景,尤其是和當時的政治聯系在一起,出名后的唐玄宗的青睞,不自在后的交游飲酒,再到安祿山叛亂時的離散,后因牽連而流放夜郎,隨后又被赦免。總之,李白一直都在追求美好境界,影響著社會風氣,又被時代所影響。李白和杜甫之間的比較也是吉川唐詩研究中的一部分。在《李白與杜甫》一文中,他認為:“李白是一個從無中產生有的詩人。與此相反的杜甫,則一般是從對確實的存在的觀察出發,是從有中,產生更高的有的詩人。”[9]兩人觀察世界的視角和基礎不同,盡管性格不同,李白和杜甫之間有著美好的友情。這些觀點對于研究李白這一詩人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角度,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韓退之的詩》一文中,吉川提出,韓愈作為政治家,既有政治的熱情又有文學的熱衷,并忠實于此,表現為極力排斥佛教和改革散文文體。吉川認為,韓愈的詩歌與同時代的詩歌相比較而言,他的詩有意地遠離哀傷,是激烈的,有偏向的,創新的,有氣勢的。進而從時代背景的角度提出,韓愈最終能成為朝廷大吏的原因是自安祿山之亂始,頻發的軍閥叛亂暴露了貴族世家的無能,給下層士族后裔提供了從政的機會。在《白居易》一文中,吉川指出:“白居易詩的特征,最明顯的是,就是它的繁復性。與他并列的同時代詩人——韓愈的詩也是繁復的,但在韓愈那里,他喜歡用新奇冷僻的字,讀者多注意冷僻的方面,繁復感便淡薄了。而在白居易那里,非常平易的,或是常見的詞語不斷出現,因而繁復感就更加顯著。”[9]白居易在尋求與同時代詩人不一樣的詩歌道路,主張詩歌不被特權所壟斷,因此在詩歌中大量運用通俗的大眾的語言。在《燃燒與持續——六朝詩與唐詩》一文中,吉川指出,唐朝詩人重視瞬間感情的燃燒,六朝詩人喜愛的是持續,并認為唐代的詩歌是積極向上的,六朝的詩則是頹廢的,這是從不同時代歷史背景進行解讀而得出的結論。

對于吉川幸次郎的中國文學研究特點,日本當代著名中國文學研究家興膳宏認為,其主要有二:一是切實把中國文學當成一種外國文學來研究;二是其研究與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不是從外部即歷史的出發點去看文學,而是以語言為基礎,從文學即以語言為根本的內部條件出發來開展研究。總之,吉川幸次郎的唐詩研究,其成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中國文學史的宏觀綜合研究,二是對杜甫的研究,三是對其他作家作品的研究。它們從不同的板塊呈示出吉川幸次郎唐詩研究的學術貢獻,有力地夯實了東亞古典詩學的學科建構。

吉川幸次郎用日語白話翻譯中國古代詩人詩作,旨在廣泛普及中國文學與文化,是一位對中國文化的積極倡揚者。他所發明并倡導的“會讀”方法,廢止了歷來死板的單獨授課方式,師生共聚一堂,集思廣益,公開討論,相互砥礪,這一學習研究之法深刻地影響著現當代日本的古典文學學術研究。

[參考文獻]

[1][日]吉川幸次郎.中國文學史[M].陳順智,徐少舟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日]吉川幸次郎.中國文學的政治性[C].《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卷,東京:筑摩書房,1968.

[3]張哲俊.吉川幸次郎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日]吉川幸次郎.讀杜札記[M].李寅生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5][日]吉川幸次郎.秦州的杜甫[C].《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2卷,東京:筑摩書房,2011.

[6][日]吉川幸次郎.我的杜甫研究[C].《吉川幸次郎講演集》,東京:筑摩書房,1969.

[7][日]吉川幸次郎.杜詩序說[C].《吉川幸次郎遺稿集》第2卷,東京:筑摩書房,1996.

[8][日]吉川幸次郎.張說的傳記與文學[C].《吉川幸次郎全集》第11卷,東京:筑摩書房,1968.

[9][日]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M].章培恒,駱玉明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上官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日韩av在线直播|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9啪在线视频| 高h视频在线|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欧美国产三级|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91丝袜|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国产另类视频|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av在线5g无码天天|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免费|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91网址在线播放|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欧美高清|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国产乱视频网站|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亚洲毛片在线看| 激情综合网址|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国产啪在线91|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国产精品理论片|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99伊人精品|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国产精品视频久| 美女毛片在线|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黄色国产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久久综合五月|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欧美a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欧美日一级片|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