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特約撰稿人 張文良
2020年,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寶武”)鋼產量達到1.15億噸,實現“億噸寶武”的歷史性跨越,摘得全球鋼企之冠;獲評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企業,在央企中排第7位;被國務院國資委納入中央企業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在2021年《財富》發布的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國寶武首次躋身前100強,排名第72位,繼續位居全球鋼鐵企業首位。
中國寶武于2016年12月由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聯合重組后成立,2019年重組馬鋼集團;2020年重組太鋼集團、重慶鋼鐵。中國寶武的歷史,是一部中國近現代鋼鐵工業發端、發展、登上世界之巔的歷史。
100多年前,舊中國積貧積弱、飽受欺凌,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有識之士提出興辦“洋務”“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就此開啟了“自強、求富”的工業化進程。1890年,清政府從英國購進平爐一座,在地處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建設煉鋼廠(后更名為上海煉鋼廠);洋務派代表張之洞在武漢創辦的漢陽鐵廠奠基。它們的相繼誕生,是近代中國鋼鐵工業的肇始,也是百年寶武的源頭。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舊中國的鋼鐵工業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各地陸續新建了一些鋼鐵廠。1913年,和興化鐵廠在上海浦東籌設。但這種“繁榮”轉瞬即逝。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僅有的鋼鐵企業,一部分淪入敵手,一部分西遷川渝。1938年,漢陽鐵廠和上海煉鋼廠內遷重慶,成為重慶鋼鐵的前身,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血脈得以保存。
抗戰結束后,川渝等地在戰時發展起來的鋼鐵廠,在國外剩余鋼鐵產能涌入的打擊下陷入危機,各地民營鋼鐵廠也困難重重。整個鋼鐵工業趨于萎縮,幾近崩潰。1949年,中國的鋼產量僅15.8萬噸,不及世界鋼鐵強國的零頭。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舉,百廢待興。揚眉吐氣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白手起家,艱苦創業,開啟了如火如荼的鋼鐵建設年代。
1956年,冶金部提出“建設三大、五中、十八小”鋼鐵企業方案。“三大”,即建設鞍鋼、武鋼和包鋼三大基地;“五中”指的是分別在山西太原、四川重慶、安徽馬鞍山等地建設5個年產鋼30萬至100萬噸的中型鋼廠;“十八小”包括在18個省、區新建、擴建的18個年產鋼10萬至30萬噸的小型鋼鐵廠。
1966年,廣東省將人民解放軍于1958年建立的廣州市夏茅鋼鐵廠拆遷到韶關,建設韶關鋼鐵廠。1969年,上海市為彌補上海鋼鐵企業生鐵不足的短板,決定在江蘇省南京市郊梅山鐵礦附近建設一個年產100萬噸生鐵的煉鐵基地。1971年,梅山一期主體工程全部建成投產。
1972年8月,國家決定從國外引進技術建設武鋼一米七軋機,具有大型化、高速化、連續化、自動化等優點,為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78年基本建成,改變了中國鋼鐵工業產品結構,成為鋼鐵工業的一個重要轉折。
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徐徐開啟,中國鋼鐵向著世界一流奮力奔跑。
1978年12月,寶鋼在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寶山打下第一根樁。這是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鋼鐵工業乃至中國工業史上投資最多、技術最新、難度最大的工程。寶鋼的建設,從裝備、技術到管理,跨越式地縮短了中國鋼鐵工業與世界最高水平的距離。至2000年,寶鋼已成為中國第一個千萬噸級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中國寶武綠色城市鋼廠。
1996年,中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中國鋼鐵工業開啟了新征程。寶鋼、武鋼、馬鋼、太鋼、重鋼等企業開啟了聯合重組的進程,迅速發展壯大:1998年,上海地區鋼鐵企業聯合重組,成立寶鋼集團;馬鋼重組安徽合肥鋼鐵集團公司,收購世界百年品牌——法國瓦頓公司;武鋼兼并襄樊鋼鐵集團公司,重組鄂鋼、昆鋼;太鋼對山西臨汾鋼鐵有限公司實施整體兼并和資產重組;重鋼兼并重慶特殊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五大集團在實施戰略重組的同時,重點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投入巨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采用新技術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實現工藝技術現代化,謀求可持續發展,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結構發生質的飛躍。例如寶鋼集團在廣東建設湛江鋼鐵基地;武鋼集團在重組鄂鋼、柳鋼、昆鋼后,年產鋼規模達3000萬噸,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精品鋼鐵基地;馬鋼集團形成以冷熱軋薄板、H型鋼、高速線(棒)材、車輪輪轂為主導產品的新的“板、型、線、輪”產品結構,具備年產2000萬噸鋼的配套生產能力。
從提高產能到進口替代,再到反向出口,中國鋼鐵工業實現了從引進到引領的精彩轉身。
2016年12月,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聯合重組。中國寶武成立以來,致力于構建以鋼鐵制造業為基礎,新材料產業、智慧服務業、資源環境業、產業園區業、產業金融業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的“一基五元”格局。中國寶武堅持“低碳、智慧、精品”為導向的“三大創新引領”,以此驅動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的偉大進程。
中國寶武將綠色作為企業的戰略基色,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綠色鋼鐵精品制造,以智慧制造支撐綠色發展。2021年,中國寶武在業內率先發布碳減排目標:2023 年力爭實現碳達峰,2025年具備減碳30%工藝技術能力,2035年力爭減碳30%,205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
在智慧創新引領方面,中國寶武全面推進智慧制造“四個一律”(即操作室一律集中、操作崗位一律機器人、運維一律遠程、服務環節一律上線),推動跨產業、跨空間、跨界面的“三跨融合”。中國寶武旗下寶鋼股份寶山基地成為國內唯一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的鋼鐵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選工信部“2020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清單”。
在精品創新引領方面,中國寶武在航空航天、能源電力、交通運輸、國家重大工程等眾多領域完成了一系列關鍵材料的研發與制造,有力支撐了我國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貢獻著寶武力量。
立足新起點、展望新征程,中國寶武已經開啟“超億噸”綠色發展新紀元,正在以昂揚進取的奮斗姿態,為建成世界一流偉大企業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