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偉東,李英梅,朱海龍,張立君,周國輝,張 偉,付 偉,趙 麗,馬 寧,劉靖宇
(哈爾濱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國務院學位辦23 號文件明確規定: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在本領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獨立從事工程設計、工程實施、工程研究、工程開發、工程管理等能力”。文件強調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應側重于實踐能力培養,明確指出其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本質區別。
從計算機專業特點角度分析,判定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強弱不能以學位的等級來衡量。大環境下,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的缺失導致社會高層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短缺,高校輸出的人才達不到社會標準,無法滿足社會需求。
因此,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刻不容緩。為落實國家對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政策,本文在實踐育人思想指導下完善工程實踐平臺,提出并落實新實踐培養模式,以期達成校企共同培養應用人才的目標。
西方國家較早進行專業學位教育,并且發展十分迅速。1960 年,美國高校將相關領域的工作經驗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這種教學模式稱為“合作教育”,這種培養模式一經提出就受到各國高校的肯定。日本基于這種培養模式,提出了“產學合作”規劃,但這種規劃僅在當時的中等教育階段實施;德國提出并實踐了一種“雙元制”培養模式,強調了實踐能力培養,學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其余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技能學習,是一種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教學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辦學模式;而對于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他們認為研究是次要的,更應該注重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的獲取與應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內容也更側重于實用,側重于與工業結合,采用一種“三明治”培養模式;法國工程教育非常注重安排學生參與專業技術性極強的實習。法國各高等專業學院在專業培養階段將教學與工程實際密切結合,部分學校設有與專業相應的工作車間及實驗室,學生可自己操作。部分學校辦有與專業密切的下屬企業,企業技術人員參與教學,學生通過實習參與來自工程實際的課題研究。我國早在南宋時期就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知識獲取經驗,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更提出“知行合一”理論,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被分為“兩截”。可見,實踐能力是人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
張武升認為,在當今應試教育驅動下,實踐能力欠缺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大問題。雖然高校普遍意識到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是在落實實踐能力培養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如計算機專業學位碩士和學術學位碩士的培養目標別無二致;牛國衛等指出,專業研究生具有明顯的實踐取向,所以在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要找準方向,制定明確的教育方針;針對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師團隊實踐經驗缺失、高校專業資源匱乏等問題,李明東等提出一套關于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此培養體系將學術與職業有機結合,體現實踐創新的驅動效應。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使高等教育邁入“滿足產業需要、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征程,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得到進一步完善。張仕斌等提出建立“五級遞進式”實踐教學過程與“三段式”學習方式,解決計算機技術專業學位研究生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培養脫節、工程實踐能力弱等問題;張翔認為,必須加強實踐認識、師資隊伍建設、構建培養模式、加強學位論文評審,才能實現計算機技術人才的培養與實踐能力的緊密結合,滿足IT 行業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初曉等構建“四環雙融”的實踐育人模型,實現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有機融合。“新工科”建設為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創新、抓住新技術創新和新產業發展機遇提供了人才保障,引領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推動我國邁向高等教育強國,加速形成工程教育“中國力量”。
在新工科背景下,實踐育人培養模式有了質的飛躍,但是卻忽略了對實踐的評估反饋環節。本文提出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校企合作基礎上完善合作育人培養流程,形成以“六要素”成果為導向的企業實踐體系(見圖1)。
目前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就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而言,應具備更高層次的實踐創新能力,以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為完成實踐能力培養,經過不斷研究探索,筆者構建了以一體化實踐平臺為基礎、六要素成果導向為后盾的實踐育人新模式。

Fig.1 Six elements of the results-oriented practice system圖1“六要素”成果導向的實踐體系
深化校企合作,合理引入外部資源并結合本校內部師資,共建基地、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共建師資,實現資源多元化、教育結構多元化,打造六要素成果導向的實踐體系,如圖1 所示。對內以高校為主,企業為輔,綜合企業全面發展規劃,精準定位學生培養方向,在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培養體系設計上,全程引入行業元素和企業需求,制定符合新時代人才需求的培養方案,調整實踐教學課程大綱,重新打造專業教學團隊;對外利用企業優勢,與時代信息前沿接軌,豐富學生社會實踐經驗。實現學科、產業齊發展,將單一的人才培養向社會產業需求轉化,形成共同實施、共享成果的新局面。
“雙導師”制度的建立彌補了傳統高校教育實踐的缺失部分。校內的基本工程能力實訓資源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學生專業能力的需求,以企業導師和專業教師為主體的“雙導師”制度,為一體化實踐平臺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為學校輸出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提供保障。一體化實踐平臺由計算機專業實驗室、計算機特色實驗室和創新實驗室,以及合作企業、公司內部工程實踐中心組成,如圖2 所示。前兩部分以校內導師為指導,外聘導師在企業工程實踐平臺起主導作用。
培養社會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培養模式,需要科學的成果導向。實踐評價反饋機制以學習效果為中心,包括教學評價、學習產出評價、形成性評價、信息采集、考核方式改革、持續改進等,是衡量學生實踐能力的標準,是檢驗實踐育人模式的重要指標,更是完善教育模式的關鍵參數。
區域發展和行業進步作為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風向標,要求高校創新育人模式,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術誠信、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兼備的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在上述硬環境與軟實力兼備的基礎上,作者所在高校在人才培養中探索,在實踐育人思想指導下,創新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育人新模式,如圖3 所示。

Fig.2 Integrated engineering practice platform圖2 一體化工程實踐平臺

Fig.3 Talent training mode with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thought圖3 實踐育人思想指導下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個人成長情況,明確培養目標;開展以知識、能力、素質為核心的校內課程,推進“六要素”導向的企業實習和“六共同”合作教育機制并行發展,積極整合各類實踐資源,豐富實踐內容,拓展實踐平臺,致力于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健全、完善考評機制,跟蹤學生職業發展軌跡,持續改進、完善計算機專業研究生支持機制,從而不斷深化學習研究的新領域、新方法、新思路。
根據計算機學科方向特點和人才培養需求,將暑期社會實踐、科技創新活動、校企合作課程、企業崗位實習等項目落實到校企合作實踐育人培養全過程。學院始終堅持實踐育人理念,校企合作辦學,提升學生綜合實力,結果斐然。
為深化校企合作,與學院簽署就業基地的授牌單位達到7 家,與50 余家企業保持合作關系,定期開展計算機專業專場招聘會和就業講座,騰訊、搜狐、網易、用友等大型企業參與。
先后與沈陽東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軟股份有限公司、大連華信軟件公司、北京尚觀科技有限公司、甲骨文(哈爾濱)實訓基地、國泰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樂道、蓋婭互娛、哈爾濱哲思科技等單位建立20 多個校外實習基地,形成完善的以企業導師與專業教師為主體的一體化實踐平臺。以賽促學,在挑戰杯、雙創大賽、互聯網+等大賽中取得省級一等獎70 余次,100 多人次在各類創新競賽中獲得國家和省、校級獎勵200 余項。
對騰訊、京東、滴滴等企業就業的畢業生進行職業發展跟蹤,分析社會需求,修訂2020 版人才培養方案,將實踐育人貫穿整個培養過程。研究生中涌現出一批素質高、能力強、視野寬、學術卓越的典型,很多畢業生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實現專業對口就業。
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對計算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專業培養理論與現實脫節問題引起關注,高校在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改革與創新方面承擔著艱巨的任務。本文結合計算機專業的發展特色與社會需求,以實踐育人思想為指導,構建計算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新模式,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貫徹落實實踐育人新理念,以達到高素質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