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南平葫蘆山國有林場,福建 南平 353000)
南平葫蘆山國有林場坐落于東經118°58′12″~118°29′34″,北緯26°22′07″~26°50′05″之間。場部位于閩江上游河畔的南平市延平區高鐵站附近。經營區分散,涉及8個鄉鎮(辦事處),33個行政村,主要有:延平區夏道鎮、峽陽鎮、水南辦事處、樟湖鎮、太平鎮、赤門鄉、南山鎮、爐下鎮等。
林區大部分海拔200 m~500 m,坡度10°~30°。常年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9 ℃左右,年均降雨量1 700 mm左右。土壤以紅壤為主,土層厚度40 cm~100 cm,71.2%為Ⅱ、Ⅲ類地,腐殖質較多,肥力中等。林下植物主要有黃瑞木、檵木、冬青、小剛竹、蕨類、五節芒、芒萁骨、沙仁等[1-3]。
經調查,2020年南平葫蘆山國有林場的現有土地總面積4 520.32 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4 466.15 hm(2喬木林地面積4 077.62 hm2、竹林地面積29.73 hm2、一般灌木林地7.7 hm2、未成林造林地251.65 hm2、采伐跡地面積86.65 hm2、暫未利用荒山荒地12.8 hm2);非林地面積54.17 hm2。全場森林覆蓋率為90.86%,林木綠化率為91.03%。如表1所示。

表1 各類土地面積現況統計表 單位:hm2
如表2所示,喬木生態公益林面積2 182.35 hm2,比重占53.52%,林場以生態建設為主。

表2 森林面積、蓄積量統計表 單位:hm2、m3、%、百株
如表3所示,各林分中樹種單一,杉木、馬尾松種植面積較多,闊葉林種植面積少,要加大鄉土闊葉樹種種植。

表3 優勢樹種(組)面積、蓄積統計表 單位:hm2、m3
如表4所示,中齡林、成過熟林較多,林種齡級分布不均,應提高造林數量、質量。

表4 各齡級面積、蓄積統計表 單位:hm2、m3
對比2016年與2020年調查數據發現,2020年經營區總面積4 520.32 hm2,2016年4 478.09 hm2,同比增加42.23 hm2;其中,增加了林業用地面積45.49 hm2,采伐跡地10.45 hm2,宜林地11.20 hm2;
林業用地面積中:未成林造林地面積增加83.58 hm2,有林地面積減少59.68 hm2;森林覆蓋率、綠化率下降。各類土地面積變化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各類土地面積變化表 單位:hm2、%
林分蓄積中,2020年林分蓄積為1 134 495 m3,2016年林分蓄積為958 324 m3,同比增加176 269 m3。其中,防護林蓄積量增加161 392 m3,特用林蓄積增加1 001 m3,用材林蓄積增加13 778 m3。各類森林蓄積量變化情況如表6所示。

表6 各類森林蓄積量變化情況表 單位:m3、%、百株
立地質量變化,2020年Ⅰ、Ⅱ地分別為1 162.39 hm2、1 496.19 hm2,占全場面積的60%,2016年Ⅰ、Ⅱ地分別為335.13 hm2、1 480.99 hm2,相比凈增842.45 hm2。立地質量變化情況如表7所示。

表7 立地質量變化情況表 單位:hm2
1)面積測量方法:采用1∶10 000地形圖勾繪。
2)蓄積測量方法:設置標準地,進行調查,與查閱南平葫蘆山國有林場森林資源檔案已有數據(林地、林種、林屬等)、已調查資料(人工造林、采伐、征占地、驗收資料等)相結合。
3)標準地設置:在林內選擇有明顯代表性地塊,用羅盤儀測角,四角設標樁。皮尺量水平距(林地坡度大于6°時,改算為水平距),用紅線沿邊界圍起,成一邊長25.82 m的正方形樣地。將樣地內雜草清除,保持有明顯的邊界,同時在邊界外樹木的胸高1.3 m處,朝向樣地內標出明顯記號,以示界外。沿對角線測出林分郁閉度,同時設置中心點,用GPS測出中心點坐標。在樣地內采用圍徑尺,逐一測量樹木1.3 m處胸徑,選擇2~3株標準木,測得樹高,在“標準地調查記錄表”中記錄并繪制略圖,同時對植物群落進行分析評估[4-6]。
4)精度要求:角度閉合差不超過±1°,距離閉合差不超過1/200。
借助二元立木材積表,對調查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1)現有林分中,中齡林、成過熟林較多,林種齡級分布不均;2)林分結構不良,杉木、馬尾松種植面積較多,闊葉林種植面積少,造成地力衰退、病蟲害繁多;3)林場職工平均年齡50歲,人口老齡化嚴重,無法掌握先進技術;4)林區分散,不便管理,且增加成本;5)森林覆蓋率、綠化率下降[7]。
1)造林樹種選擇、撫育管理不良,長期規劃不夠科學;2)2017年,國有林場改革并場后,資源數據融合,圖庫一致產生變化;3)前期異議山場處置;4)一代林經營期結束返還集體;5)部分林地界限變動引起面積變化;6)正常造林、林木采伐、病蟲害、火災、自然災害等情況引起小班面積變化;7)國家建設征占用地(高速、高鐵、國省道修建、美麗鄉村建設等)。
采伐后調整造林樹種,選擇鄉土闊葉樹種營造混交林,設置防火林帶,培養優勢鄉土樹種,淘汰病害危害樹種、劣勢樹種;提高森林抗病害、抗風險能力,有效解決杉木連栽地生產力下降的問題,積極防治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火災、自然災害等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盡量發揮森林生態功能和效益;適時進行撫育管理,不斷改造、修復、提升現有林分質量,提高林分郁閉度、森林覆蓋率和綠化率,積極培育后備森林資源[8]。
改變采伐方式,多采用主伐擇伐,減少采伐跡地的產生;結合松林改造等項目,進行防治性采伐,減少林木的損失;改變過去“以木養人”模式,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碳匯等創新林業經營模式,帶動企業林農共同發展[9]。
加強山林管理,建立了林場—資源保護隊—護林員三級森林資源管護網絡體系。健全護林崗位制度,明確管護職責,確?!坝辛志陀腥恕钡淖o林管理網絡,同時建立“四防三查”護林管理制度(防火、防盜、防病蟲、防林地侵占,護林員自查、護林隊檢查、林場抽查的檢查制度)。同時,配合科技力量(監控器、無人機、衛星定位等),加強職工培訓,招考高校畢業生,提高森林管護成效與專業技術業務水平,有效減少火災、自然災害的發生[10]。
多渠道爭取資金,購買森林保險,將火災、病蟲災、泥石流、霜凍、臺風等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節假日、法制宣傳日,廣泛開展《森林法》等林業法律法規及林區穩定的宣傳工作,讓群眾從知法、懂法到進一步守法、遵法;成立執法隊伍,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辦事;提高群眾對森林的認知,意識到森林在凈化空氣、保持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水源涵養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以及對凈化人類生存環境的深遠影響;與森林派出所、林業站建立聯動機制,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抓好本轄區的森林資源保護、林區治安工作。
綜上所述,在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發展的今天,林場應從以前的以生產經營為主,轉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盡力發揮森林生態功能,堅持保護、培育森林資源和可持續發展,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堅定理念,深化拓展生態文明試驗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