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口平均壽命延長,老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最美不過夕陽紅”,但當真的開始體會變老,不少老年人卻不知所措。退休、患病、喪偶是老年普遍面臨的3 個“心理坎”,哪一個沒處理好都可能帶來不小的情緒陰霾。
心理坎1:退休后找不到價值感。退休是人生一大轉折,老年人失去了原有施展能力的平臺,離開了多年的工作伙伴,社會交流減少,價值感、榮譽感、使命感等需求無從實現,易使人產生“老而無用”的失落感,導致情緒抑郁,易陷入空虛、苦悶中。
從職場回歸家庭,老年人內心的價值感、被需要感無法被滿足,一時難以適應是正常的,老年人與家人都不必過于心急。大多數老年人需要一點時間正視那些涌現出的負面情緒,如“無力感”“空虛感”。當發現退休并不意味著社會、家庭、子女不需要他們,只是需要的方式變了,老年人就能坦然面對,慢慢接受、適應新的生活節奏,摸索新的生活習慣,給自己的新生活設定新目標,轉向新的領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心理坎2:“多病共患”是老年疾病的一大特征。多數慢性病病因復雜,病程長且難以完全治愈,一旦確診,老年人常產生煩躁、焦慮等負性情緒。疾病并不代表生活能力喪失,健康不是沒有疾病,而是身心處于功能良好的狀態。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于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引起或加重疾病。衰老是生命的必然趨勢,接納而非抗拒,能讓人心態更加平和。比如出現老花眼,不與年輕時比較,而是需要配一副合適的老花鏡,積極解決問題。
心理坎3:難以接受老伴走了。研究顯示,晚年喪偶是老年人抑郁癥的一條“導火索”:不在婚姻關系中的老年人,抑郁發生率明顯高于婚姻關系中的老年人,其中,喪偶者發生抑郁的概率較高。
人到晚年,配偶是最親密的人生伴侶。一旦遭遇伴侶亡故這樣強烈的生活事件,便不易重新建立心理平衡,持續下去,容易引發抑郁癥等精神疾患,加重原有的軀體疾病,甚至導致死亡。喪偶初期,老年人應盡量少待在家里,減少對往事的回憶,坦然接受親人的離去。逐漸將感情轉移到子女孫輩,或者在生活中尋找興趣愛好等,找到情感的抒發口。讓自己的身心充實起來,就能讓“坎兒”晚來一些,來的時候有能力面對。
終身學習 老年人應盡可能保持學習,把自身與社會的距離縮小到最低限度,比如學習手機等新技術,通過微信等新型溝通手段充實生活。
發揮余熱 通過新的社會參與、新的角色,可以改善老年人因社會角色變化而引發的情緒低落,實現對自我的重新認識,保持其生命的活力。志愿活動會起到潛在的減輕喪偶之痛、幫助他們從中恢復過來的作用。家庭成員可根據不同情況,為老年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家務,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對社會及家庭有價值。
自娛自樂 不知道該做什么時,就做能讓自己開心起來的事。喜歡與他人交流,就多和其他老年人交朋友,多跟老朋友交流;喜歡安靜地做事,就培養興趣愛好,如書法、攝影、烹飪、花藝、手工等。讓自己動起來,既有益身心,提高生活質量,又能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更好地應對壓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