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生
2021年是疫情后中國經濟和政策向常態化過渡的一年,民營企業的運行環境和經營狀況發生了許多新變化。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融資等方面仍面臨一些痛點與難點。
一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民企“增收不增利”。民營企業在中國出口的靚麗表現中受益更大:截至2021年12月,私營企業出口金額兩年平均增速達到19.9%,遠高于國有企業的4.1%和外商投資企業的5.1%。出口高景氣帶動民企生產擴張,2021年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為6.9%、股份制企業為6.3%,而國有工業企業僅增長5.1%。但上游原材料價格高漲使得民企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工業中下游、尤其是下游行業。2021年上游生產資料PPI累計同比上漲10.7%,而下游生活資料PPI累計同比上漲僅為0.4%,二者之差超過2017年3月創下的高點,為有統計以來新高。盡管出口高景氣帶動民企生產回升更快,但民企的利潤增速低于國企,虧損面開始擴大。截至2021年12月,私營、股份制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兩年平均增長分別為14.7%、20.4%,較國企增長低了8.4個、2.7個百分點。2021年12月私營、股份制工業企業的虧損數量同比分別較2020年同期增長了5.8%、5.3%。
二是“總需求收縮”成為民企的增量壓力來源,其“被動加杠桿”的特征強化。2021年8月以來,由于中國經濟的總需求逐步收縮,工業企業開始呈現典型的“被動補庫存”特征,即終端需求不足導致的庫存積壓。在此過程中,民營企業的預期轉弱更為明顯。從制造業PMI生產經營活動預期來看,小型制造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持續下滑,2021年12月一度降至榮枯線以下,而大中型企業仍明顯高于榮枯線。私營企業資產負債率高企,但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庫存的被動積壓。這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終端需求偏弱——庫存被動積壓——流動資產被動加速增長——企業被動融資周轉”的鏈條。
三是民間投資回暖,但投資回報仍然偏低。制造業投資對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明顯增強。按照兩年平均同比計算, 2021年全年制造業投資的拉動達到2.0個百分點,占到民間投資增速的52%;作為對比,2019年制造業對民間投資的拉動及占比分別為1.2%、26%。
但民營企業投資回報偏低問題仍舊凸顯,成為抑制民間投資的重要潛在因素。采用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報表數據計算國企與民企的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發現2018年四季度國企投資回報率開始反超民企,這一狀況從2019年三季度隨著民企紓困政策的推出開始緩解,到2020年二季度由于疫情期間更集中的政策支持而得到更大程度緩和。2021年二、三季度由于上游原材料價格的躥升,國企投資回報率重新反超民企,特別是三季度民營企業投資回報的回落與國企的平穩形成對比,體現了需求走弱對民企更顯著的影響。此外,剔除地產行業后,國企與民企ROIC的差值略有收窄,表明2021下半年房地產市場的轉冷,對民營企業的沖擊更大。
可見,當前民間投資回升對于出口高景氣的依賴度較高,同時受到上游原材料價格高企和總需求走弱的雙重夾擊,民營企業投資增長的基礎尚不牢固。
四是民企融資環境仍需持續呵護。信貸政策對于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不減,民企信貸融資環境顯著改善。2021年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在全部貸款中的占比較2020年末提升1.2個百分點達到10.0%。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降幅大于企業貸款利率整體降幅。制造業中民營企業占比接近90%,2021年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比2020年末增長31.8%,比各項貸款余額增速高出20.2個百分點。中長期貸款結構偏向房地產和基建領域的狀況逐步得到改善。
不過,民營企業在債券市場融資更加艱難。2021年民營企業信用債凈融資額降至-2745億元,相反,國有企業信用債凈融資額達到6.71萬億,較2020年增加9.0%。這主要由于民營企業信用違約風險再度回升。2021年民企信用債違約涉及金額1475億元,較2020年大幅增長35.4%。民企信用債融資“量價雙降”,或意味著弱資質民企正在退出債券市場,政策的結構性支持還需堅持。
無論如何,不必懷疑民間投資的效率,亦不必懷疑民間企業的因應能力。而要真正貫徹“競爭中性”的原則,繼續為民企提供公平的融資、稅費和市場準入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