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2月21日,國務院發布了《“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下稱《規劃》),這是“十四五”時期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指導性文件,著力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老需求。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比2010年上升了5.44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接近1.91億人,占13.50%,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中國的老齡工作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
當前,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老年人需求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主要體現在農村養老服務水平不高、居家社區養老和優質普惠服務供給不足、專業人才特別是護理人員短缺、科技創新和產品支撐有待加強、事業產業協同發展尚需提升等方面,建設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的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
《規劃》明確了到2025年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要實現的九項主要指標,具體為:養老服務床位總量達到900萬張以上;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達到100%;新建城區、新建居住區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達到100%;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55%;設立老年醫學科的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占比達到60%以上;本科高校、職業院校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招生規模明顯增長;每千名老年人配備社會工作者人數保持1人以上;老年大學覆蓋面實現每個縣(市、區、旗)至少1所;“敬老月”活動覆蓋面達到每個縣(市、區、旗)每年開展1次。

《規劃》就織牢社會保障和兜底性養老服務網、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覆蓋面、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撐體系、大力發展銀發經濟、踐行積極老齡觀、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增強發展要素支撐體系、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等九大方面進行了細化部署。力求實現“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老齡事業和產業有效協同、高質量發展,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支撐體系加快健全,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比如,織牢社會保障和兜底性養老服務網方面,《規劃》要求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具體到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體系這項要求,《規劃》提出要不斷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盡快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落實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適時適度調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促進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完善基本醫保政策,逐步實現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擴大老年人慢性病用藥報銷范圍,將更多慢性病用藥納入集中帶量采購,降低老年人用藥負擔。
《規劃》發布前,北京、山東、內蒙古等省份已經發布了本省的“十四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北京市的規劃中對當前的老齡化形勢進行了分析,認為“十四五”時期,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面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和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帶來的雙重變局。人口老齡化疊加城市發展轉型也是貫穿21世紀首都北京的基本市情。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成為新常態,預計到“十四五”末,人口老齡化水平將達到24%,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到2035年,老年人口接近700萬,人口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
總之,整體來看,有效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升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今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