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

上一次我在《羽毛球》雜志中談到,“草根”是中國羽毛球青訓的未來發展方向。其實,很多“草根”機構在點、線甚至小范圍的面上運作時是有它接地氣的優勢的。但當它們逐漸發展和壯大尤其是有高水平的孩子產出時,就往往會遇到瓶頸,面臨和專業接軌的問題。這當中,其實就是我們羽毛球界一直所致力于打破的專業和業余之間的壁壘。我覺得,當下的“勢”是我們該利用的。
我所說的“勢”有三種。
“草根”渴望水平的提高,但在過去幾十年的模式下,我們正在轉變,這是一個很大規模、工程量很大的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確需要更多時間去探索如何構建好這當中的橋梁。
在我看來,將青訓做大就需要打開一些限制,降低一些要求,哪怕做得“粗”一點。因為路徑若太窄,就容易打消家長們的積極性。有句老話講“有選擇總比沒有選擇好”,家長們都是要為孩子思考周全的,對于他們來說,“選擇”很重要,“后路”也很重要。
其實,在我還沒退休、還在帶專業隊時就有一種感覺,或者說是一種疑問,我們現在的運動員是不是沒有當年的運動員那般“玩命”了?這是因為我們專業人才的競爭和選擇面太小了嗎?是不是這一代人從小所培養的艱苦奮斗,永不放棄的精神不夠?但偶爾看到他們能更有想法地打球,我又覺得應該辯證地看待問題。
之前,我到無錫開會時和大家交流,聽到很多教練對現在小孩的評價都是“精”。我記得當時龔睿那是這么說的:“現在教孩子還真的不能完全按以前那套思路來,他們都太聰明了。比如,以前我會先講技術要領,然后去示范,孩子們要么聽不進去,要么領悟不過來。但我試著直接先示范,孩子們竟然很快就模仿學會了,還跟我講:‘老師您說這么多,還不如直接給我們示范呢!’”
是啊,現在的孩子是真的聰明,而且領悟能力很強。不同于以前,可能羽毛球是很多孩子第一項接觸的運動甚至是課外實踐,現在的孩子在接觸羽毛球之前可能已經有別的運動基礎、文化課基礎,經過很多興趣班的開拓,腦瓜子轉得快。我就想,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草根”青訓的特點呀。
以前,我們的專業訓練是靠成千上萬次訓練達到肌肉記憶,這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技術,也是專業范疇的要求。但就現在的羽毛球啟蒙和成長來說,就像我前面所說的,做“粗”一點就是不要求孩子要和專業一般地無球練習,但我們可以在初學階段就啟發孩子要多思考,多動腦,利用他們現在的特點。
大家都聽說了羽毛球進入北京中考的消息,這是令羽毛球界振奮的事。從以前的體教結合到如今的體教融合,教育系統以其強大的功能的確對體育發揮了很強的促進作用。尤其現在提到很多“減負”,那課外時間的增加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體育運動的召喚。
近年來,中國羽協在這方面一直有行動,可惜疫情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了,還是限制了不少規劃的落實。這幾年,我也參加了中國羽協的等級評定,這是借鑒了許多優秀經驗的新的系統,可以讓更多孩子培養羽毛球的愛好,適應了一些家長和教練的需求,希望未來它更能起到推進青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