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奇軍,潘永東*,郭剛剛,張華瑜,柳小寧,趙 鋒,張 京,徐銀萍
(1.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與啤酒原料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2.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81)
大麥是最古老的禾谷類作物,其廣泛分布在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裸大麥在我國青藏高原稱為青稞。青稞因其內外穎殼分離、籽粒裸露,故稱裸大麥,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孜州和阿壩州)、云南(迪慶)、甘肅(甘南、天祝藏族自治縣、山丹軍馬場)等高海拔地區。因青稞在地域種植的不可取代性使其成為當地優勢特色農作物,其不但是廣大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糧,也是當地主要的釀酒原料和牲畜的優質飼料,產量的高低直接影響當地農牧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青稞是一種極具營養和食療價值的谷物,具有“三高兩低”(高蛋白質、高纖維素、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糖)的特點,還富含-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酚類物質、植物甾醇等多種有效成分及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元素。隨著青稞加工業規模不斷增加,青稞的消費需求增長迅速,同時青稞生產對于藏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青稞在甘肅省常年播種面積為2萬h m左右。多年來當地種植和推廣品種為多棱品種,抗倒性差及不利于輕簡化、機械化收獲,針對青稞生產中出現的問題,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與啤酒原料研究所開展優質抗倒伏品種選育,通過多年研究精心選育,選育出優質、高產、抗倒伏、適合機械化收獲的糧草兼用型二棱青稞新品種——隴青1號。
隴青1號(原系號0406-17)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與啤酒原料研究所于2004年以高代穩定品系9810為母本、F代(法瓦維特×Z Y M0981)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自主選育而成的青稞新品種,該品種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廣、抗病抗倒伏性強、適宜機械化收獲和食用品質優等特點,是一個具有廣闊推廣前景的糧草雙高青稞新品種。
隴青1號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與啤酒原料研究所于2004年以高代穩定品系9810為母本、F代(法瓦維特×Z Y M0981)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2004—2010年在選種圃中經過連續選擇,2011年預備鑒定試驗,2012年品系鑒定試驗,2013年品系比較試驗,2017—2018年甘肅省青稞多點試驗,同時參加甘肅省生產對比試驗和生產示范,2018—2019年參與國家青稞穿梭育種試驗,2020年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其選育經過如圖1所示。

圖1 隴青1號選育程序
隴青1號,春性,二棱青稞,生育期129 d,中晚熟品種。株高86.5 cm左右,穗長7.7 cm左右,穗粒數27.1粒/穗,屬疏穗型品種;植株株型松緊中等,閉穎授粉,穗全抽出,穗長方形,穗層整齊。在一般密度條件下,單株有效穗數為2.5~3.0個,長芒,黃色鋸齒,千粒質量45 g左右,粒色淡黃,粒型橢圓形,飽滿;莖稈粗壯、基部節間短、彈性好,高抗倒伏,抗條紋病及其他大麥病害。
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檢測結果,隴青1號粗蛋白質量分數為10.2%,脂肪質量分數為1.40%,粗纖維質量分數為3.02%,支鏈淀粉質量分數為53.44%,總淀粉質量分數為60.57%,-葡聚糖質量分數為5.68%。結果表明隴青1號是一個優質食用的青稞品種。
隴青1號在2年甘肅省區域試驗中平均產量為5 049.00 k g/h m,較當地對照增產21.2%;在1年的甘肅省生產試驗中平均產量為5 734.50 k g/h m,較對照增產18.5%。
隴青1號株高85 cm左右,莖稈基部節間短、彈性好,較抗倒伏,抗條紋病及根腐病。
由表1可知,天祝縣以當地主栽品種昆侖14為對照,山丹軍馬場以當地主栽品種肚里黃為對照,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甘南州”)合作市、臨潭縣、卓尼縣、迭部縣以當地主栽品種甘青4號為對照。

表1 2017—2018年隴青1號在甘肅省區試中的產量表現
隴青1號在甘南州2年8點次試驗中7點次增產(增幅5.9%~40.9%),1點次平產,平均產量為4 666.50 k g/h m,比對照甘青4號增產12.7%。
在天祝縣2年2點次均較對照昆侖14號增產(增幅22.5%~51.3%),平均產量為6 552.75 k g/h m,較當地對照昆侖14增產40.6%。
在山丹軍馬場2年2點次均較對照肚里黃增產(增幅32.2%~37.8%),平均產量為5 075.25 k g/h m,較當地對照肚里黃增產35.0%。
隴青1號在2年12點次的產量結果表明,11點次較對照增產(增幅5.9%~51.3%),1點次平產,平均產量5 049.00 k g/h m,較當地對照增產21.2%。
2018年隴青1號在山丹軍馬場、武威黃羊鎮、天祝縣、甘南州卓尼縣進行生產比較試驗,以當地主栽品種為對照品種。由表2可知,2018年生產比較試驗中,隴青1號在4點次中均較當地主栽對照品種增產,增產幅度在11.9%~29.8%,平均產量為5 734.50 k g/h m,較對照增產18.5%,位居參試品種第1。

表2 2018年隴青1號在生產比較試驗中的產量表現
2018年在天祝縣農機中心示范0.067 h m,平均產量達8 833.50 k g/h m,較對照昆侖14增產50.4%。2019年在山丹軍馬場示范推廣6.7 h m,平均產量為6 225.00 k g/h m;在山丹縣示范推廣3.3 h m,平均產量為6 825.00 k g/h m;在天祝縣示范推廣3.3 h m,平均產量為5 175.00 k g/h m;卓尼縣示范推廣3.5 h m,平均產量為4 800.00 k g/h m。2020年在山丹軍馬場3場大面積示范推廣130 h m,平均產量為6 120 k g/h m。
通過甘肅省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國家青稞穿梭育種試驗,結果表明隴青1號適宜在甘肅省青稞產區及西北青稞種植區種植。
隴青1號在海拔1 500 m以下的地區適宜于3月上旬播種,在海拔1 500~2 000 m地區適宜于3月中旬播種,在海拔2 000 m以上地區適宜于3月下旬播種,通常當土壤解凍10 cm左右時即可頂凌播種。
隴青1號適宜播種量為262.5~337.5 k g/h m。當土壤肥力偏高、墑情較好的條件下,取中下限播量;當土壤瘠薄,水肥條件偏差,土壤墑情較差的情況下,取上限播量。
應盡量早澆頭水,在灌水條件好、方便地區(如井灌區),應在2葉1心到3葉1心時澆頭水,最遲不應晚于分蘗中期。
在播種前用0.1%敵委丹按種子量0.1%~0.2%拌種或包衣,以防治青稞條紋病和其他青稞病害。
應及時防治田間雜草,以保持青稞品種的純度和凈度。
手工收獲應在蠟熟期,機械收獲應在完熟期,收獲后及時脫粒并晾曬,包裝入庫(籽粒含水量不應超過12%時),防止青稞受潮、霉變,影響青稞食用品質和加工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