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彩,王俊仁,周鳳明,呂宏飛,滕志英,解小林,陳 春,張曉慧,李明星
(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育種研究院,江蘇 淮安 223216)
華麥10號(原名:華麥1405)由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以華麥0480/華麥2號于2017年育成,屬春性中熟小麥品種,該品種具有分蘗力較強、耐肥抗倒性好、產量結構協調和中抗赤霉病等優點,于2021年6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210112。華麥10號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的江蘇和安徽2省淮河以南、湖北、浙江、上海、河南信陽等地區種植,具有廣闊的市場和推廣應用前景。
由表1可知,華麥10號區域試驗產量表現為高產穩產,2017—2018年度參加國家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小麥聯合體(牽頭單位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科企)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5 962.5 k g/h m,比對照揚麥20(CK)增產4.55%,居試驗第5位。2018—2019年度繼續參試,平均產量為6 811.2 k g/h m,比對照揚麥20增產6.47%,居試驗第1位。綜合2年試驗結果,平均產量為6 386.8 k g/h m,比對照揚麥20增產5.51%。2019—2020年參加國家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小麥聯合體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7 332.4 k g/h m,比對照增產7.63%(表1)。

表1 華麥10號產量表現
進一步分析2年區域試驗和1年生產試驗的產量可知:在江蘇、安徽、湖北、浙江、河南、上海5省1市(直轄市)55點次試驗中,51點次增產,增產點率達92.73%。從年份上看,2017—2018年度匯總23點有19點增產,增產點率82.61%,其中增產≥2%的試點17個,占73.91%。2018—2019年度匯總22點全部增產,其中增產≥2%的試點20個,占90.91%。2年匯總45點次,增產點率91.11%,增產≥2%的試點37個,占82.22%。2019—2020年度匯總10點均增產,增產點率100.00%。
華麥10號屬春性中熟小麥品種,幼苗直立,葉片寬短,葉色深綠。株型較緊湊,葉片大小中等,較挺。株高中等,莖稈粗壯彈性好,蠟質重,耐肥抗倒性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全生育期197 d左右,比對照揚麥20熟期略早,后期熟相較好(表2)。

表2 華麥10號農藝性狀和經濟性狀表現
華麥10號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一般成穗在465萬~525萬個/h m。穗層整齊度較好,灌漿速度快,結實性好,實粒數41.0粒/穗左右,千粒質量43.0 g左右。產量結構協調性較好,豐產性好。
華麥10號對赤霉病抗性表現較好。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赤霉病人工接種和田間自然誘發鑒定:2018年度表現為中抗赤霉病和葉銹病,2019年度表現為中抗赤霉病和紋枯病。
華麥10號抗倒性強:2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株高80.7 cm,比對照矮2.4 cm。2017—2019年2年度倒伏程度≤3級的試點比例均為95.7%,倒伏面積≤40%的試點比例均為95.7%。
華麥10號為紅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2018年度籽粒容重770 g/L,粗蛋白含量(質量分數,下同)13.26%,濕面筋含量27.5%,吸水量61.5%,面團形成時間2.7 mi n,面團穩定時間3.3 mi n。2019年度籽粒容重828 g/L,粗蛋白含量11.99%,濕面筋含量28.3%,吸水量61.5%,面團形成時間2.8 mi n,面團穩定時間3.6 mi n。綜合指標達中筋小麥品種標準,適宜制作各種傳統面食。
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對田塊進行深耕曬垡和整地,掌握寧遲勿濫的原則。采取機械深耕或旋耕方式,耕深土壤15~20 cm,在質量上要求“深、細、透、實、平”,做到上虛下實,田面落差控制在3~5 cm,內外三溝排灌通暢。
播種時采用機械條播的方式,行距18~20 cm,播深3~4 cm,播后鎮壓。華麥10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均可播種,最適播期為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適宜播期內,因華麥10號分蘗性較好、成穗數較多,基本苗控制在225萬~270萬株/h m,播種量為150~225 k g/h m。若肥力水平偏低、播期推遲或提早播種,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當增減播種量。
華麥10號目標產量為7 500 k g/h m以上,全生育期需施純N 255~270 k g/h m,PO和KO在90~120 k g/h m。華麥10號抽穗后灌漿結實性好,N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側重拔節孕穗肥,即基肥和拔節孕穗肥各占40%、分蘗肥占20%。其中基肥以復合肥為主,施復合肥450~600 k g/h m;分蘗肥和拔節孕穗肥以尿素為主,分蘗肥兼顧促平衡生長,施尿素150~225 k g/h m;P、K肥作基肥一次性投入。根據田間實際情況,在小麥灌漿中后期可噴施葉面肥(可用3.75~7.50 k g/h m磷酸二氫鉀對水噴施),延長上部葉片的功能期,提高粒質量。
搞好冬前及早春的化學除草,原則是治早治小,冬前時間最遲不超過11月20日,防止遇低溫產生凍藥害;早春在拔節前視田間草量做好二次化除。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的病蟲測報,及時防治好紋枯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蟲和麥蜘蛛等病蟲害,掌握好防治指標,病害可選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藥劑防治;蟲害可選用吡蚜酮、氧化樂果等藥劑防治。
小麥收獲不宜過早或過晚,收獲過早或過晚既會影響產量,又會使品質難以達到最佳。華麥10號熟期比較適中,根據當地小麥后期天氣情況,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蠟熟末期)是最佳收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