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申易,于曉松
循環系統疾病中心腦血管疾病是嚴重威脅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1]。《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指出,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2]。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顯示,2016 年全球范圍內循環系統疾病中的腦血管病是心腦血管疾病中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致死的重要構成部分[3]。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 2020 概要》,我國患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和肥胖的絕對人數還在不斷攀升,這將進一步推高我國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4]。為此,本研究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的全國疾病監測系統定義的循環系統疾病范圍,揭示循環系統疾病死因順序及其變化趨勢,分析各種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率城鄉、性別、地區分布的特征及差異,為預防循環系統疾病的發生、控制循環系統疾病的發展及綜合健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自2004—2015 年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統計信息中心建立的全國疾病監測系統[5-12]。該疾病監測系統按國家統計局的分類方法[5],首先將我國大陸地區所有區(縣)按照地域分成東、中、西三部分(東部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等11 個省份,中部包括安徽、江西、河南等8 個省份,西部包括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12 個省份);然后采取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樣本,將全國所有的縣(包括縣級市)定義為農村,所有的區定義為城市,城市與農村的樣本比例為2 ∶3,從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選擇代表性的疾病監測點組成監測系統,共161 個監測點,其中城市64 個、農村97 個。每年總監測人口為7 700 多萬,約占全國人口的6%。
1.2 指標收集與相關指標定義 從2004—2015 年每年全國疾病監測系統中定義的循環系統疾病資料中獲得各類別疾病的死亡數和死亡率。依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0次修訂本(ICD-10)的標準進行死因分類。死因順位定義為按各種死因死亡數占總死亡數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序;循環系統疾病各類別疾病死因順位定義為按各種類別循環系統疾病占循環系統疾病總死亡數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序。其中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高血壓心臟病和腎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包括急性缺血性心臟病和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是指在ICD-10 編碼的100~199 編碼中,除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外的所有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率=死亡數/人口數×100 000/10 萬;在死因別死亡率中,相應的死亡數為因某類死因死亡數,人口數與計算死亡率時的人口數相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循環系統疾病死亡數、死亡率和死因順位2004—2013 年各年死因順位排序為腦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2014—2015 年各年死因順位排序為腦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表1)。2004—2015 年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死亡率略有下降;2004—2015 年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死亡率呈逐年緩慢升高趨勢;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死亡率由于病種較多、變化復雜,呈現隨年份雙波浪上升趨勢,波浪高峰位于2006 年和2013 年;腦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都是以2006 年短暫下降為拐點,2006—2015年逐年上升,其中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隨年份上升急速(圖1)。

表1 2004—2015 年全國監測系統循環系統疾病死亡數、死亡率和死因順位Table 1 Number of deaths,mortality and rank order of causes of death in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 from 2004 to 2015
2.2 循環系統疾病城鄉別死亡率比較 (1)除2006年和2015 年外,其余各年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死亡率鄉村高于城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06—2015 年城市與鄉村的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2)除2005 年外,其余各年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死亡率鄉村高于城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死亡率城市和農村均呈上升趨勢。(3)除2015 年外,其余各年城鄉之間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11 年和2012 年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鄉村高于城市,其余各年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均為城市高于鄉村;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城市和農村均呈上升趨勢。(4)2006—2015 年,腦血管病死亡率城鄉之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006 年腦血管病死亡率城市高于鄉村,其余各年腦血管病死亡率均為鄉村高于城市;腦血管病死亡率城市和鄉村均呈上升趨勢。(5)2006、2007、2013、2014、2015 年,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死亡率鄉村高于城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08、2009、2010 年城市高于鄉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城鄉年度變化均隨年份呈雙波浪形上升趨勢(表2)。

表2 2004—2015 年全國監測系統城鄉別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nd mortality of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 from 2004 to 2015
2.3 循環系統疾病性別死亡率比較 (1)2004—2015年,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與女性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2)2005、2015 年,女性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死亡率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與女性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3)2004—2015 年,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均為男性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與女性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呈上升趨勢。(4)2004—2015年腦血管病死亡率均為男性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與女性腦血管病死亡率年度變化均呈雙波浪形上升趨勢。(5)除2005 年外,其余各年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均為男性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004—2015 年全國監測系統性別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nd mortality between genders circulatory diseases in the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 from 2004 to 2015
2.4 循環系統疾病地區別死亡率比較 2004—2015年,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地區別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004—2015 年全國監測系統地區別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率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deaths and mortality of circulatory diseas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 from 2004 to 2015
心腦血管疾病現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死因[1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概要》推測,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2018 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2018 年,中國居民腦血管病死亡粗率為149.49/10 萬,占總死亡人數的22.33%[4]。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國2004—2015 年各年循環系統疾病死亡數和死亡率的大體趨勢最高的是腦血管病,其次是缺血性心臟病、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死亡率逐年有輕微下降趨勢;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死亡率逐年呈緩慢升高趨勢;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呈隨年份呈雙波浪上升趨勢,2006 年和2013 年是波峰;腦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逐年上升,上升幅度比較大。
3.1 城鄉別死亡率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吸煙、膳食結構不合理、運動量不足、超重/肥胖等因素增多,導致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呈上升趨勢。2002—2018 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逐年上升,2007 年出現農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超過城市,2013 年開始農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持續高于城市[14]。孫維偉等[15]報道,1990—2017年城市和農村循環系統疾病粗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城市循環系統疾病粗死亡率的死因順位為腦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農村循環系統疾病粗死亡率的死因順位亦為腦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韋賢瑞等[16]報道,2013—2015 年北海市城鄉居民循環系統疾病死亡流行病學特征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份城市居民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均明顯低于鄉鎮。丁賢彬等[17]報道,2017 年重慶市腦卒中農村地區發病率與死亡率均高
于城市地區。本研究結果顯示,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死亡率除2006 年和2015 年外,各年鄉村高于城市;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死亡率除2005 年外,鄉村高于城市;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2011 年和2012 年鄉村高于城市,2015 年鄉村與城市無統計學差異,其余均為城市高于鄉村;腦血管病死亡率2006 年城市高于鄉村,其余均為鄉村高于城市;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城鄉別死亡率差異不穩定。本研究結果與上述報道的粗死亡率有一定差異。
3.2 性別死亡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各年份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各年份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死亡率為男性高于女性;除2005 年外,各年份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死亡率為男性高于女性。劉明波等[18]的報道顯示,2004—2011 年,全國各主要心血管病死亡率除風濕性心臟病以外,均表現為男性高于女性,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3.3 地區別死亡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各年份各類別疾病死亡率地區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從數據來看,西部地區風濕熱和風濕性心臟病死亡率較高,中部地區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死亡率較高,中部和東部地區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死亡率較高,西部地區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死亡率較高。筆者尚未查詢到其他有關循環系統疾病地區別死亡率的報道。
本研究的局限性:(1)由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統計信息中心建立的全國疾病監測系統所獲得的循環系統疾病的資料是每隔3~5 年匯總一次出版公布,所以由于時間關系及能力所限沒能匯總到2021 年的資料,因此相關結論可能較滯后,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國如今循環系統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征;(2)由于采取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的樣本,有可能與區域的實際情況有些偏差;(3)由于僅收集到2004—2015 年的資料,沒有收集至2021 年的連續資料,考慮到年齡別與時間變化的特殊關聯性,所以未做年齡別分析。
總之,隨著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活環境、食品安全狀況等對健康的影響逐步顯現,吸煙、過量飲酒、肥胖、工作壓力大所造成的亞健康已為常態化,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所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控制循環系統疾病刻不容緩,除腦血管病、缺血性心臟病和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之外,循環系統的其他疾病的預防和干預也應該是今后循環系統疾病的防治重點,本研究結果無疑可為循環系統疾病中心腦血管疾病針對性預防和干預措施的實施提供了一些數據依據。
作者貢獻:姜申易負責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數據收集與整理、統計學處理、結果的分析與解釋、論文撰寫與修訂;于曉松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并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