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創建示范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十四五”期間爭取在全國創建示范美麗宜居村莊1500個左右,引領帶動各地因地制宜推進省級創建示范活動,打造不同類型、不同特點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樣板,推動鄉村振興。
《通知》強調,要遵循示范引領、分級創建、尊重規律、注重實效、因地制宜、有序推進、村民主體、政府引導等基本原則。在創建過程中,既要引領地方開展各級創建示范活動,形成上下聯動、分級創建的良好局面,又要合理安排創建示范時序和標準,防止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還要根據鄉村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村施策、有序推進,并注重鄉土味道,打造各美其美的美麗宜居鄉村。同時,是否參與創建、建設什么內容等都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不搞強迫命令、包辦代替。
《通知》指出,美麗宜居村莊以行政村為單位,通過創建示范達到環境優美、生活宜居、治理有效等要求,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要求相適應。美麗宜居村莊創建示范標準將根據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和示范推進實踐效果進行動態調整。
《通知》明確,對獲得美麗宜居村莊稱號的行政村,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項目安排、政策試點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適當傾斜。對獲得美麗宜居村莊稱號的行政村“兩委”班子及其成員,地方有關部門可制定相關激勵措施。
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達1059億元,同比增長26.7%,保持農業保險保費規模全球第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保險在試點措施的支持下,發展進入了快車道。2018年,我國在內蒙古、遼寧等6省區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農險產品進一步豐富;2021年,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擴大至13個糧食主產省份,農業保險政策進一步“擴面、提標”,農險保費持續快速增長。我國農業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農業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拓展。從2007年至2021年,農業保險標的從玉米、水稻、小麥、棉花、大豆、能繁母豬增至種植、養殖和森林等16個大宗農產品和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
國家發展改革委于近日出臺文件,以21條舉措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意見》明確發揮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支持民間投資參與102項重大工程等項目建設,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支持民間投資參與科技創新項目建設。意見強調,要推動民間投資項目加快實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民間投資項目前期工作,健全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地方各級政府要嚴格履行依法依規作出的政策承諾,對中小企業賬款拖欠問題要抓緊按要求化解。加大失信懲戒力度,將政府拖欠賬款且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并向社會公開。
近日,由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創辦的全國農民技能大賽正式啟動,這是專門面向農民設立的全國性技能賽事。
大賽自2022年起每年舉辦一屆。本屆大賽設置手工刺繡、手工編織、手工剪紙、泥塑、面花制作、農民畫6個賽項,采取“線上選拔賽”+“全國總決賽”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進行。凡具有賽項相應技能、年齡18~65周歲的農民(含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均可報名參加。
日前,農業農村部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舉辦2022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推介活動,發布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江南水鄉魚桑文化體驗之旅”、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朗縣“高原秋季鄉村生態休閑游”等54條精品線路,以及紅花共享農莊、劉斌堡青山園等191個精品景點。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積極推動休閑農業發展,持續開展“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活動,推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宣傳各地依托田園風光、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優勢,促進農業生態涵養功能加快轉化、體驗休閑功能高端拓展、文化傳承功能有形延伸的典型經驗,為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有力支撐。
本次活動結合農事節慶、科普研學、田園景觀以及鄉村夜經濟等內容,聚焦“體驗農耕文明,樂享和美鄉村”,通過快板表演、非遺展示、云游打卡等形式,展示了一批賞鄉土特色、憶鄉情鄉愁、享農事樂趣的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為城鄉居民提供體驗農耕文明、感受鄉味鄉韻的休閑攻略。
11月9日,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在浙江桐鄉烏鎮開幕。當天下午,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發布《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和《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從6個方面對全國31個省區市互聯網發展情況進行評估。
數據顯示,江蘇互聯網發展指數綜合排名名列全國第三。綜合排名前10位分別是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天津、四川、福建、湖北。
報告顯示,江蘇持續推進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全省5G終端用戶數量達到3445.6萬戶,新建5G基站達到6萬座,累計達到13.1萬座。在分項評價指數排名中,江蘇省的基礎設施建設指數排名全國第一,數字經濟指數排名全國第三,網絡安全指數排名全國第三。
11月1日,全國冬春水利建設暨秋冬“三農”重點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后,江蘇省政府接著召開續會,部署全省冬春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和農業生產工作。
會議要求,各地各部門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準確把握黨中央對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完成年度400萬畝新建任務,扎實做好土壤“三普”工作,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吳淞江江蘇段整治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強農村水利建設,做好抗旱保水準備。統籌抓好秋冬“三農”重點工作,全面落實“三農”領域各項任務,一著不讓抓好秋收秋種,多措并舉抓好重要農產品穩價保供。
截至9月底,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匯交首批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更新成果,共計38個縣市區,涉及宗地35.7萬宗。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被稱為給土地辦“身份證”。只有經過確權的土地,才能被頒發不動產權證書,其所有權人才具有占有、使用和處置的權益。這項工作對明確土地產權關系、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江蘇已于2012年底完成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任務,為保證數據準確性,近兩年來全省按照“試點先行、分批推進”的總體思路,在浦口、江陰、東臺、泰興和靖江開展試點,對因征收、行政區劃調整、撤村并居等原因導致集體土地所有權發生變化的地塊進行數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