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倩/江蘇省沛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江蘇省沛縣近年來積極培育區域公用品牌,提升特色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力支持有生產規模、有地方特色、有發展潛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提升品牌影響力和農業綜合競爭力,取得明顯成效。
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快速推進。以龍固鎮、楊屯鎮、大屯街道、沛城街道、胡寨鎮、魏廟鎮、五段鎮7個沿湖鎮(街道)為主要基地,建成2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麥稻)標準化生產基地”;以湖西農場、楊屯鎮、漢興街道、魏廟鎮、五段鎮、張莊鎮、張寨鎮、朱寨鎮、安國鎮9鎮為基地鎮,建成30萬畝“江蘇省綠色優質小麥、水稻基地”。建立“沛縣陳油坊葡萄”“沛縣蓮藕”等區域品牌資源儲備庫,積極引導農產品生產企業、經濟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申報綠色食品、有機產品,申報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依托沛縣地域文化及農業產業基礎,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持續壯大。在蔬菜產業培育了“耀佳”“草廟”等知名蔬菜品牌;稻麥產業培育了“云雪”“廣勤”“育龍”等優質米、面品牌;畜禽產業培育了“忠意”“漢戌堂”“鑫珂旺”“樊噲”“香道”“大屯李家”等知名畜產品加工品牌;果品產業培育了“漢唐綠之源”“全滋味”“陳油坊”“龍城水鄉”等品牌。“忠意”“鑫珂旺”肉鴨品牌2017-2018年已列入省名牌目錄,“廣勤”“契旭”牌大米列入2020年江蘇省品牌名錄。截至目前,有機認證企業9家,認證產品15個;綠色食品獲證企業17家,認證產品55個。
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云雪面粉被評為全國百家綠色食品示范企業;徐州廣勤米業有限公司獲江蘇省“水韻蘇米”集體商標使用權,“廣勤”系列米獲江蘇蘇米集體商標使用權;敬安辣椒科創小鎮是黃淮海地區最大的辣椒制種基地;徐州農墾湖西有機大米獲江蘇省首屆“稻米博覽會”江蘇好大米優質農產品稱號;“洪福漁”獲批江蘇省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產品;“沛縣狗肉”“沛縣黃皮牛蒡”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沛縣大米”“沛縣牛蒡”“沛縣冬桃”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天下豐沛”沛縣區域公用品牌2022年正式啟用,徐州廣勤米業有限公司等10家主體被第一批授權使用“天下豐沛”區域公用品牌。
經過多年努力,全縣農產品品牌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距離品牌強縣發展戰略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品牌建設能力不足。受傳統經營模式影響,部分經營者對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個別農戶和農業企業重生產、輕銷售,沒有意識到品牌對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價值的巨大作用,缺乏創建品牌、發展品牌的內在要求和新思維、新方法、新手段。有的企業雖然認識到品牌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但因企業規模較小,經濟實力相對較弱,沒有獨立打造品牌的能力,而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發展還相對薄弱,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品牌發展。
品牌發展基礎支撐不強。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低,標準化基地覆蓋面有限,難以形成有統一標準和良好品質保障的品牌產品。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鏈條較短,缺少精深加工,多數農產品仍以初級產品銷售為主,轉化增值能力較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不足,特別是在優良品種選育、農業新技術推廣、先進設備引進使用等方面還相對滯后。
農產品品牌市場競爭力較弱。農產品品牌弱、小、散問題比較突出,在國內叫得響、傳得開的大品牌相對較少。另外,同質化競爭問題比較突出,部分農產品品牌“諸侯割據、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缺乏以產業集群為基礎的市場競爭力,缺乏整體的產業規劃和品牌打造。
品牌建設推廣營銷持續性較差。很多品牌缺乏后續有效宣傳。有些地方把農產品品牌建設搞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止步于方案公布、LOGO出街、廣告語上墻。謀劃不落地,方案懸半空。存續的品牌也僅僅注重識別功能和促銷功能,品牌營銷手段單一、傳統,品牌知名度不高,對新的電商形式利用不夠充分。另外,重品牌、懂技術、會營銷的專業人才相對缺乏,沒有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品牌營銷推廣體系。
要以品牌戰略為指導,樹立新的農業發展理念,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優勢,以創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統領,建立健全農產品品牌建設體系,集中優勢、合力攻堅,努力推動全縣農業品牌建設實現新跨越。
推進標準化生產。根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生產需要,制定、修改、完善品牌農產品的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做到“有規可依”。制定完善農業投入品管理、產品分等分級、產地準出、包裝標識等方面的標準,建立起完整的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保障農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成產銷一體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網絡,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大農產品投入品監管力度,嚴厲查處違禁農藥、獸藥、漁藥的生產、銷售、使用等違法行為,提高品牌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突出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積極引導生產質量控制能力較強的生產主體申報,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產業帶。
著力打造特色品牌。以獲批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契機,充分發掘地方優勢、特色產品,結合沛縣文化、產品特色、品牌自身內涵,設計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農產品品牌符號,塑造鮮明的品牌個性。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積極做好申報工作,力爭早出、多出地理標志和名特優產品,形成特色產業帶和農業塊狀經濟新格局。
強化宣傳推介。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在各類主流媒體平臺和新興媒體的重要時段、節點播放特色優質農產品的宣傳片和農產品品牌形象廣告;充分利用每年的暑假和國慶節、春節等旅游黃金期,大力發展能夠滿足不同旅游消費需求的農產品品牌,利用廣大游客的口碑宣傳,擴大品牌影響力。建立農產品品牌微信公眾號,開展豐富多樣的線上宣傳推廣活動,營造品牌宣傳的良好氛圍,不斷擴大品牌農產品的對外影響力。
拓展銷售渠道。加快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重點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強化冷鏈運輸,扶持引導一批重點物流主體加快冷藏、冷貯、冷運等冷鏈體系建設。積極發展新媒體運營,廣泛建立“線上+線下”的農產品銷售模式。線下建立協會組織、農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的渠道優勢、市場優勢、價格優勢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線上支持企業與阿里巴巴、盒馬生鮮等知名大型電商企業合作共建“特色農產品專區”,利用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發展網紅直播帶貨等。緊盯高端市場和高端展會,通過組織企業參加農交會、亞果會、綠博會等國內外各類知名農產品展會,不斷創新流通和銷售模式,促進優質農產品“走出去”,進一步提升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