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平/江蘇省寶應縣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寶應縣氾水鎮牌坊村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將黨組織與基礎網格同步設置,使網格化黨建與村居治理同步推進,構建科學合理、健全完善的基層黨建網格化管理服務體系,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條塊結合的基層黨建工作網絡,實現了基層黨建全覆蓋、社會動態情況全掌握、公共服務無遺漏、社會管理無縫隙的目標,真正做到了小網格大民生。該村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文明村”“揚州市文明村”等稱號。
“8+117”使鄉村治理更有力量。牌坊村面積10.6平方公里,擁有耕地面積9032.38畝、水面913.8畝,共有11個村民小組886戶、3212人。鄉村治理涉及的內容多、頭緒雜。牌坊村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黨員干部在困難面前勇挑重擔,真正體現“主心骨”的力量所在。牌坊村共有黨員117名,在編村干部6人、后備干部2人。該村著力提升黨總支的戰斗力和整體活力,扎實推進鄉村治理工作。一是服務好“三大群體”。牌坊村常年開展文藝演出、休閑娛樂、居家生活、課外輔導等活動,努力服務好老年群體、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三大群體。2021年該村為“三大群體”開展各類服務活動13次,服務對象300多人次。二是定制“愛心套餐”。常態化開展關心關愛弱勢群體、幫助回鄉大學生創業就業、扶持種養大戶生產經營、幫辦創業企業開辦運營和服務勞務轉移輸出農民5份“愛心套餐”。三是開展慈善公益服務。成立村級慈善工作站,攜手縣陽光志愿者協會開展志愿服務,不斷加大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在每年春節、“六一”、中秋、重陽等節日,積極開展助老、助學、助困等慈善公益服務活動,讓困難家庭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結對脫貧家庭,定期開展“回頭看”,千方百計鞏固脫貧成果。
“鐵腳板+網格化+大數據”使鄉村治理更為精準。牌坊村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鐵腳板+網格化+大數據”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一是成立村級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將全村劃分為3個大網格、11個微網格。組建網格隊伍,聘請“中國好人、全國公安二級英模、江蘇省時代楷模”李樹干擔任總網格長,配備4名80后村干部充實網格員隊伍。在規范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依據常住人口、網格區域、黨員分布等情況科學劃分治理網格,把黨小組建立在網格上。二是積極創新“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網格治理模式,大力推行“網格化+微服務”,不斷拓展治理與服務內容,著力強化有效治理與精準服務。由于實施萬頃良田項目,該村新村組村民老范被集中安置到集鎮紅楓苑小區,并由村在躍進組統一規劃新建了農民生產房,原來的農田還由其耕種。進城上樓的老范還被村“兩委”推薦給紅楓苑小區物業,成為一名小區管理員,主要為同樣安置在紅楓苑小區的300多名本村村民提供服務。許多牌坊村民和老范一樣,在村里有生產房,農忙時種田;在集鎮有安居房,農閑時上班,不但仍然保持著那一份農民情結,還增加了工資性收入,提高了生活條件。三是注重常態長效治理。大力開展精細化管理、常態化治理,變突擊整治為常態化治理、變事后處置為事前防范、變粗放管理為精細管理,實現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依托網格載體,強化網格建設,制定網格管理制度,繪制網格分布圖,公布網格員聯系方式。村級網格員和黨員志愿者每天堅持下網格走訪,收集民情民意,排查安全隱患,有效掌控村級范圍內的大事小情,讓整個網格罩上了“安全服”。
“票決制”使鄉村治理更加民主。牌坊村建立“票決制”,把為民辦實事作為鄉村治理的落腳點。一是按照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要求,組建了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村民協商議事辦事組織,定期、不定期召開相關會議,將關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村級事務、“三資”管理、年終收益分紅、興辦公益設施等重大事項進行廣泛協商、民主討論,提升了村級民主建設水平。對村級“一事一議”項目采取“票決制”的辦法進行表決,做到了大家事、大家議、大家辦,真正體現了全過程民主。二是采取邀村民共商、與村民共建、同村民共享的方式,積極舉辦“你來提,我來辦”活動,為村民幫辦了一批實事好事,解決了一些急難愁盼問題,深受廣大村民歡迎。村里在協商議事的基礎上,持續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宜居環境質量。先后投資30多萬元建設垃圾分類站50個,并在部分生產組實施垃圾分類試點,安排保潔員全天候保潔,垃圾日產日清。三是搭建群眾文化活動載體,打造村民精神家園。把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納入“一事一議”范圍,爭取上級部門的關心支持,投入290多萬元新建村民休閑廣場,配有村民大舞臺、健身步道、籃球場等文體設施,為周邊群眾健身、娛樂提供了好的場所,改變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環境。
塑造“三風”使鄉村治理更顯活力。牌坊村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把村風、家風、民風的塑造當成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旗幟鮮明地反對鋪張浪費、婚喪大操大辦,引導重點農戶遠離賭場、酒桌、迷信活動,進一步營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一方面堅持示范帶動,積極參與縣鎮組織開展的“寶應好人”“氾水好人”“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十星文明戶”等評比活動,涌現出“中國好人”“江蘇省時代楷模”李樹干等一批先進典型,孝老敬親、誠信友愛、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同心圓”越畫越大。另一方面堅持堵疏聯動,對于不文明現象進行嚴堵,積極配合縣鎮開展打黃掃非、掃黑除惡等工作,切實凈化社會風氣,奠定了和諧農村基礎。
“三資”管理使鄉村治理更有保障。堅持以產業發展為先導,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保障鄉村治理順利推進。一是發展農業產業促增收。立足村級生態資源優勢,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發展高效設施農業1000畝,引進中寶德園有限公司發展有機農業2000畝,引進上海福歲樂有限公司發展特水養殖1000畝,逐步形成了“地作”牌有機大米、“湖西”牌糯米香醋和“江海21號”大閘蟹等農業品牌,促進了集體經濟發展。二是抓好稅源培植促增收。主動聯系對接有關企業,成功引進南京某大型建筑企業到該村注冊分公司。2021年實現工業開票2596萬元,國稅入庫83.3萬元,引進稅源76.8萬元。三是加強“三資”管理促增收。組織村“兩委”班子、監委會成員、村民代表共同丈量土地數據,并及時進行公示。特別是對在淮安市金湖縣范圍內的“飛地”,多方協調對接當地政府,由職能部門協助進行衛星定位、勘界立碑和登賬造冊。僅此一處,全村就增加了耕地110.6畝,通過公開發包,每年為集體增收近12萬元。對管理不規范、發包效益明顯偏低的資源,及時止損,并組織其到產權交易平臺公開發包競標。購置集鎮沿街商鋪公開招租,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5萬元。2021年,該村實現集體經濟總收入416.1萬元、集體經營性收入304.6萬元,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壯大,顯著提升了各項服務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