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敏 姜 麗/江蘇省如皋市農林科技與信息中心
江蘇省如皋市堅持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放在“三農”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加大培育力度,通過農函大、農廣校以及高素質農民培訓,逐步建成了一支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人才隊伍。實踐中,這支隊伍日益彰顯出在種植業、養殖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電子商務、信息農業、法律法規等領域的特長和優勢,其中大多數已成為產業示范戶或帶頭人,引領周邊農民共同創業致富,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力量。
如皋市共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042家。目前,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0家,其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2家、南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40家;家庭農場2484個,其中省級家庭農場37家、南通市級示范家庭農場37家;農民合作社工商注冊登記468家、創建農民合作社示范社99家、新型合作農場81個,其中國家級示范合作社9家、省級示范合作社11家、南通市級示范合作社31家。
培育機制。一是政府主導、農民自愿。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充分調動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積極性,及時建立健全符合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培訓、評價、激勵、監督和考核機制,穩步推進培育工作。二是資源整合、協調推進。按照培育工作的總體要求,整合農業、財政、教育、扶貧、農機、文化、衛生、法制等相關部門教育資源,形成合力。在側重農業技術的同時,兼顧農村醫療衛生、環境整治、文化建設、法律法規,以及留守兒童教育等內容,充分體現出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先進性和前瞻性。三是精細培訓、精準培育。按照不同產業和不同的服務類別,分類確定培育對象、設置培訓課程、制定培訓標準和考核要求,開展精細化培訓,夯實培訓基礎,并出臺扶持政策,實現精準化培育的目的。四是持續培訓、跟蹤服務。堅持階段培訓與持續培訓相結合,集中培訓與跟蹤指導相結合,理論講授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不僅注重參訓人員從業技能的提升,同時培育參訓人員市場理念、經營管理、誠信道德、社會責任等,完善認定規則和程序,建立長效機制。五是動態管理、跟進扶持。建立完善以考核為主的動態管理制度,把生產經營型和引領帶動型的參訓人員納入重點扶持對象,從項目、資金、保障、榮譽等方面,將現行的、新增的強農惠農政策集中傾斜,增強參訓人員從業的主動性。
服務體系。一是培育行業領軍企業。加強農業企業與農業院校掛鉤對接,并在現代農業激勵政策中拿出部分資金,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組建產業聯盟;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領辦或入股合作組織,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和技術服務,資助農戶參加保險,為更多的返鄉農民工提供就業崗位,與農戶結成更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民分享更多的收益。二是引導推進電子商務。廣泛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提升電子商務應用水平。支持農業經營主體開設網店,打造特色。實施電商幫扶行動,幫助全市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對接電商企業,推進電商與實體相結合、線上線下相融合,拓展農民就業創業空間。三是建設綜合信息平臺。充分利用農業網站、“12316”農業服務平臺等,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不定期發布信息,提供市場動態、科技服務、質量檢測、災害預警、加工營銷等方面的綜合服務。
政策扶持。2021年如皋市安排了350萬元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壯大。其中,對經營主體的認定和培育獎補200萬元:當年建成省、南通市級示范家庭農場的,分別獎補6萬元、4萬元;當年獲國家、省、南通市級示范社稱號的,分別獎勵5萬元、3萬元、2萬元;國家級、省級示范社經監測合格的,每家獎勵2萬元;新創建的示范社培訓教育基地,每家獎勵3萬元;當年首獲國家、省、南通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稱號的,分別獎勵20萬元、15萬元、5萬元;復核通過南通市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的獎勵1萬元;當年建成省級、南通市級“平安農機”示范服務組織的,分別獎補3萬元、2萬元。對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獎補150萬元:當年新增流轉土地、經過市產權交易平臺交易300畝(含)以上的各類經營主體,連片種植稻麥的,給予每畝200元補助,最高獎補10萬元。
財政投入相對不足。一方面,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近年來,市、鎮財政雖然較快增長,政府對現代農業發展尤其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持續加大,但剛性支出增加更快,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現實需求相比,財政扶持力度偏小,使用效果并不明顯,獎補政策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金融支持相對有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初期,資金需求較大,多數經營主體實力不強,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流通資金,資金不足嚴重制約其擴大生產規模和高標準設施裝備投入。金融部門授信門檻較高、審批程序煩瑣,新型經營主體難以得到及時、足額的資金支持。
農村人才較為匱乏。一方面,經營主體隊伍中專業技術人員占比較低。多數為高中以下學歷,參加過專業系統培訓的較少,不僅影響其在經營過程中對科研創新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出現了組織松散、管理不規范等情況。另一方面,農村專業性服務人員總量偏少。鎮村農技人員隊伍弱化、年齡老化,加之政府根據中心工作抽調借用,致使服務隊伍不穩定、業務不熟悉、主動性不夠。此外,農村勞動力的缺失導致季節性用工難,勞動力價格大幅攀升,壓縮了經營主體的規模和利潤空間。
機制建立相對滯后。一方面,管理機制滯后。農業農村人才比較分散,有各自的經濟利益,相互之間既是合作主體又是競爭對手,思想相對保守,觀念較為落后,組織協調困難,管理的思路、辦法、方式跟不上需求。另一方面,激勵機制滯后。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農業農村人才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技術推廣應用及農業產業化調整工作的主要載體和主力軍,但因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缺乏配套的激勵機制,無法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群眾對農業農村人才資源培養工作參與度不高。
轉變觀念,開放培養人才。更新觀念,打破傳統的人才開發理念,善于從農村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用好現有人才;吸引外來人才,切實把人才資源引進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加大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力度,培養造就“永久性”農業農村實用人才,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宣傳推介,營造良好氛圍。深入宣傳起帶頭作用的新型職業農民、科技示范戶、農業經營主體等農業農村實用人才,讓其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愛護和重視,促進這些人才在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民致富奔小康進程中發揮巨大作用,以點帶面,示范輻射。
加大投入,促進人才就業。設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農業農村人才的發展專項資金,加大投入,拓展信息傳遞渠道,推動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經營主體等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向更高層次發展。鼓勵社會各界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和農業龍頭企業參與農業農村人才開發和培養。同時建立健全農業農村人才管理制度,想方設法用好人才,解除人才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