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與之相配套,我國先后出臺了《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綱要》《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從國家層面部署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近10 年以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取得重大成就和進展:新基建發展越來越快;數字經濟對中國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動力;數字經濟創造新模式、新場景、新動能的能力越來越強,數字經濟的融合水平越來越高;發展數字經濟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越來越好。
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的大背景下,我國必須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數字經濟超越式發展的步伐。這就要著重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應當關注數字經濟發展的障礙問題。2019 年,全球互聯網版圖呈現“G2”格局,中美互聯網的頭部企業占75%;全球前十大互聯網公司中美兩國共占9 家。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前20 名榜單中,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有9 家,美國的互聯網企業有11 家。到2021 年,情況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前20 名榜單中,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只有2 家(騰訊和阿里),而美國的互聯網企業則上升到15 家。由此可見,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市值、規模和創新優勢都在下降。在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頭部企業卻沒有隨之快速發展。如何突破約束互聯網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這是我們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應當關注科研舉國體制的模式問題。推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需要在三個方面保持平衡:在數字經濟發展和數據安全之間保持平衡,在創新和鞏固基礎方面保持平衡,在國內和國際之間保持平衡。我國的舉國體制有優勢,國家可以在關鍵領域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如果國家不直接過問資金的具體使用方式特別是使用效率和效果,一部分投資就會打水漂。相較于美國的資金投入模式,例如政府公共品招投標模式,我國市場優勢作用發揮不明顯,有利于產出高質量成果的優質制度供給體系尚未完全確立。
應當重點研究數字經濟的經濟形態和組織形態問題。目前,我國在研究數字經濟發展的應用場景和產業形態方面,還處于探索和發展中,5G 普及之后疊加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超算能力和人工智能的普遍應用,一定會發生一些顛覆性、革命性變化,會出現人們難以預料的商業業態、生活場景和制造流程,應當加強研究和培育有利于數字經濟發展的組織結構和產業形態、商業業態。
應當重視數據的價值問題。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重要資源。應當著重研究數據全鏈條的暢通運行,這關系到數據的產生、確權和交易等一系列問題。
文/陳文玲 來源/北京日報
《變局思維》
作者:謝祖墀
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全球市場保護主義興起、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不確定性事件給企業帶來更多的風險。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進行全方面的研判。作者意在為企業管理者清晰把握中國的營商環境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具戰略意義的指導,改變舊有思維模式,采取及時、跳躍式的策略,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

《數實融合》
作者:張曉燕,張方明
當前,我國進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新階段。本書全面闡述了我國各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戰略與行動路線,系統梳理了5G、AIoT、大數據、數字孿生、VR、AR 等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與實現路徑,反映出數字技術向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各領域廣泛深入滲透,推進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的融合創新。

《貝佐斯經濟學》
作者:布賴恩·杜梅因
在這本書中,作者致力于探討亞馬遜是如何征服商業世界的,并將其總結為“三大管理原則”:顧客至上、極致創新和長遠。作者認為,作為21 世紀的商業模式,“貝佐斯經濟學”已經顛覆并將繼續顛覆人們思考商業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