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李紅東 本刊主筆 高彤

世人皆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豈知昭通『修路難,難于下五洋』!

山高谷深、連峰際天,不僅長期限制了滇東北地區的發展,交通閉塞、飛鳥不通,更讓這里深深地鎖在貧困中。而今,隨著宜昭高速全線建成通車,這里的歷史改寫了。
7月8日,隨著宜昭高速公路川滇界至彝良段(二期)的通車運營,四川宜賓至云南昭通高速全線建成通車,出滇入川有了第二條縱向大動脈。
歷時三載,以水電十四局為代表的“電建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頑強斗志在地勢險要的宜昭大地開辟出一條康莊通途。
地處滇東北的昭通,烏蒙山、四川盆地、大涼山、五蓮峰碰撞交會,金沙江、朱緹江、牛欄江三江分流切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繪就了昭通秀美神奇的風光,但同時也造就了海拔高差近4000米的深山峽谷。
深入烏蒙山腹地的宜昭高速公路云南段(川滇界至昭通)全長135.6公里,總投資240.6億元,二期工程(川滇界至海子鎮)于2019年7月開工。
二期工程主線長42.96公里,沿線地形陡峭,溝多谷深,項目橋隧比高達83.63%。施工場地狹窄,滑坡、煤層、瓦斯、巖溶、高應力等不良地質情況不同程度存在,橋隧相連、高墩數量多、施工風險高、配套設施布置難等成為制約項目建設的難題。
“在這里修路,所面臨的自然環境困難和技術難度,相比別的同類高速要難得多!”土木工程事業部副經理兼宜昭高速施工總承包部張冬云說道。
要確保二期工程通車,控制性工程“三橋、兩隧”貫通是關鍵。“三橋”即白水江特大橋、牛街特大橋、龍鳳特大橋,“兩隧”即鐵匠灣隧道、新場隧道。
需要攻克的難題不計其數。在峽谷高山間架橋,大型構件運輸和吊裝是必須要邁過的一關。這些龐然大物在白水江上空完成組裝,還要跨過谷底柿鳳二級公路等兩條交通要道,施工難度不言而喻。地形、氣候、跨江、跨路等不利因素多重疊加,更是讓大橋建設難上加難,創下了國內同時期同類型在建橋梁的跨徑之最和施工難度之最。
項目部想盡辦法在崇山峻嶺中開辟便道,在橋墩施工部位搭建安全步梯,在江面搭建平臺,在空中架設纜吊系統,竭力攻克大型構件運輸、拼裝和吊裝難題。
此外,跨越2處村落、10余座高山、12處河流、15條村道梁的龍鳳特大橋的建設,又給項目部帶來了新的難題。大橋位于倒懸陡崖上,無既有道路可通行,開挖施工區距最近征地線僅有1米,傳統爆破開挖施工根本行不通。
關關難過關關過。經項目部研究,決定采用人工開挖配合靜態爆破劑施工,建設者們綁上全身式安全帶垂掛在絕壁上,用錘頭一錘錘敲下石塊,用臂膀一塊塊背運巨石,用鐵鍬一鏟鏟運送石渣,經過150天的懸空奮戰,終于讓大橋墩有了可靠的“著落”。
烏蒙山地處長江上游流域保護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宜昭二期工程所在的白水江和小干溪流域是國家級水產物種資源保護區,環境敏感點多,需要加大力度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守住生物保護“紅線”,也是守住施工的“底線”。小干溪國家生態物種大鯢保護區紅線十分接近施工區域,距牛街特大橋施工區域僅一公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橋梁樁基施工過程中,項目部改沖擊鉆孔灌注施工為旋挖鉆機成孔施工,最大限度減少對野生大鯢的侵擾和棲息地水質的污染。
在路基邊坡處理后,項目部采用平鋪植生袋綠化及時種植綠草,撒種適合本地氣候生長的植物,橋下采用種植土回填,撒草籽并種植灌木,確保花草成活率。

工業廢渣廢水污染、空氣揚塵污染、資源過度開采等,都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威脅。水電十四局將環保建設理念貫穿于全線隧道、橋梁、路基、路面等實體工程建設全過程中。二期工程共有11座隧道,其中2座為地質復雜、地下水多、施工難度大的特長隧道。為減小對自然生態的影響,項目部對隧道排水實施沉淀達標排放,利用部分隧道開挖洞渣加工成碎石,經試驗合格后,作為工程建設骨料,減少隧道棄渣占地和石料開采。
“天高云淡,魚躍鳶飛”。為守護這樣的美景,在路面施工過程中,項目部高度重視“零污染”控制。瀝青鋪設時,提前做好施工路段封閉和警示,在連接主線出口便道處布置高壓沖洗設備對車身進行沖洗,在瀝青路面與便道路面交界位置鋪設土工布,防止進一步污染。針對中分帶和路側回填土、邊坡綠化等可能帶來的大面積污染的情況,督促機電、綠化施工人員合理安排工序,鋪設彩條布及土工布消除污染源等。根據設計在橋梁上沿安裝縱橫向排水管,在地面修建事故應急池、排水沉淀池,使污水成為綠化水。
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項目部還注重資源節約。在服務區安裝光伏發電板節能降耗,在保證行車安全的基礎上,優化隧道內亮度和時序自動檢測控制,照明用電由70%降低至55%,項目運營后每年可節省約290萬度電,年節約成本150萬元。
建好一項工程,深交一方朋友,帶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在建造精品工程的同時,水電十四局還以項目建設為中心,將穩崗就業、捐資助學、敬老慰問、扶貧助困、愛心助農等志愿服務不斷向周邊村鎮輻射,履行起企業的社會責任。
烏蒙山系高聳陡峭,陰雨連綿天較多。作為項目部標唯一運輸通道,這里的魚井村道路老舊狹窄,排水系統落后,雨天十分容易積水,村民通行極為不便。對此,項目部另行規劃改路繞行魚井村,并重新為村里修整了出村路,并組織專人為村民定期清淤。
“道路暢通了,大伙兒的心也舒暢了!”走在干凈整潔的村道上,村民們也迎來了幸福新生活。據不完全統計,水電十四局項目部更建設了百余條共計200多公里的施工道路,不僅密切了各村之間的互聯互通,更為沿線鄉村群眾提供了近千個就業崗位。
同時,總包部和各項目部每年還通過“以購代扶”等方式,大量采購柑橘、獼猴桃等當地農特產品,助力解決疫情下農產品滯銷難題。
項目通車運營后,水電十四局積極響應國家“六穩六保”政策和“穩崗擴就業行動”號召,招聘當地近300人參與公路運維管理,切實擔起了穩崗擴就業的責任。
烏蒙生天路,匠心筑坦途。歷時三年,終獲碩果。這條承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高速公路,正飽含激情向未來延伸,為沿線百姓過上富裕新生活鋪就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