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迎娣
閱讀教學是老師課堂教學的重頭戲,也是學生提高自身素養的主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他們機械地割裂開來。”這里說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其他能力。這種表述不僅僅有知識與技能,而且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含有過程與方法,是三位一體的目標表述。
一、課堂與課外有效結合
課堂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渠道,但我也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干,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看云識天氣》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的天文知識,讓學生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了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
二、注意人文思想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滲透。例如在教學孟郊《游子吟》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含義后,讓學生談談讀這首詩后你有什么感受,并結合自身談談自己的母親,暢想一下將來自己如何報答自己的母親。最后我還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給媽媽(或爸爸)洗一次腳或者洗一次衣服、捏捏肩。學生在交流作業體會時,暢所欲言,紛紛說出父母親是如何對自己無微不至地關懷,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己將來要如何去報答父母等等。我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并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后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又如《最大的麥穗》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討論做人的道理,領會“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機會抓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
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一課時,嘗試采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個小組由6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小駱駝的思想是怎樣變化的?2.小駱駝有幾件“寶貝”?3.小駱駝的寶貝在沙漠里有什么用處?4.學了這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他們的討論中,并適當地點撥,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后,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匯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匯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于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385950058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