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博
現代人洗澡很容易,不僅在家就可以洗熱水澡,還有沐浴露等清潔用品可以使用。但你想過在物質匱乏的古代,人們是怎么洗澡的嗎?
早在先秦時期,富裕人家已有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沐浴的習慣。
漢代,朝廷甚至專門為官員們設定了一個“洗澡假”,漢代典籍記載: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就是說,官員上五天班后,能休假一天用于洗澡。當時朝廷要求各級官員集中在官衙辦公食宿,沒有特令平日不得回家,只有到了休沐日才可以回家沐浴更衣,順便走親訪友、看看風景。
到了唐朝,國事繁忙,于是唐朝官員的法定假日由漢代的五日一休沐改為十日一休沐,被稱為“休浣”。不僅如此,古人無論上朝還是祭祀,都必須先洗澡,以表示虔誠和恭敬。
早在商周時期,古人就已經開始用浴盆洗澡了。后來人們發明了浴桶,為了方便進入浴桶,古人會在浴桶外面放上小椅子,洗澡時踩著椅子就能進去。
浴盆或浴桶是比較私人的,如果人多又集中,便很難滿足人們的洗澡需求,于是,人工浴池應運而生。最早修建人工浴池的是皇宮,宋朝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普通老百姓的洗澡需求越發旺盛,一般人家里建起了浴室,商業性的公共浴池也開始出現。北宋汴京,在甜水巷有“潔凈浴堂”;南宋臨安,洗浴業還成立了行會組織,叫“香水行”。
元明時期,商業性的公共澡池更加普及,也變得更加大眾化了。明朝的澡池被稱為“混堂”,“混”主要指的是公共澡池服務的對象魚龍混雜,不僅有小販、屠夫等勞動人民,也有讀書人,涉及人群十分廣泛。
我們現在洗澡有沐浴露,古人也有自己的清潔用品——澡豆。澡豆,誕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貴族使用的一種護膚清潔用品。到了唐代,澡豆的使用進入鼎盛時期。人們研究并豐富了澡豆的配方,使它不僅可以沐浴洗衣,還可以潔面潤手。
那會兒,如果人們嘲笑一個人缺乏良好教養,不懂得上流社會的禮儀,就會說此人“不識澡豆”。由此可見,澡豆在當時不僅是清潔用品,還是一種身份的標志。
對平民百姓而言,皂莢也是一種不錯的清潔選擇。皂莢有潤滑爽利、清潔皮膚的作用,古人常用來洗澡。也有一些古人將皂莢、香料和一些有美白作用的中草藥混合在一起碾成細末,揉搓成團塊狀拿到市場上出售。
怎么樣,古人對待洗澡還真是講究吧!有沒有刷新你對洗澡的認知呢?看完你決定幾天洗一次澡呢?
海棠摘自《博學少年·歷史揭秘》
24135017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