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臺灣省臺南市孔廟的這副贊聯道出了孔子的偉大。孔子授徒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以其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當時被尊為顯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思想奠定了中華文化之根,深深地滲入到中國人的血液中。孔子也被后人尊稱為“至圣”。
德莫過法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者愛人”,在仁愛思想的邏輯下,他又提出了“仁義禮智”的道德倫理準則,提倡人們過一種有愛、有序的道德生活。在孔子的教育下,孔門的弟子大多文質彬彬,有君子氣質,且充滿愛心,經常做好事幫助別人。孔子大多給予鼓勵。但有一件事卻是例外。為子貢去齊國辦事時,遇到了一些貧困無依、淪落為奴隸的魯國人。子貢慷慨解囊,自己花錢替他們贖身,并把他們帶回祖國。按照魯國的規定,替在外為奴的魯國人贖身的人,可以去國庫領一筆賞金。但子貢對賞金毫不在乎,做了好事,還給政府省下一大筆錢。魯國人認為子貢是大慈善家,子貢成了魯國最可愛的人。但孔子很不高興,他把子貢叫過來,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孔子說,做好事不拿獎賞,在私人道德上值得鼓勵,但這卻給世人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別人也想贖回奴隸,但又羞于去領賞,你子貢有錢可以不在乎,但絕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這樣就逐漸沒有人再去做贖回奴隸的事情了。
素材解讀
在很多人看來,子貢的行為是高尚的。但在孔子看來,子貢這樣做卻在無形中抬高了道德的門檻,會讓別人在做好事時陷入一種深深的道德焦慮之中,想做好事,卻可能變得裹足不前了。因此,子貢表面上是做了一件好事,客觀上卻帶來了不利的后果。因此孔子認為,子貢的善,客觀上卻成為了一種惡。
適用話題
換位思考 主觀與客觀 初衷與結果 好心辦壞事
運用范例
做事情不能光看動機,還要考慮結果。從古至今,“好心辦壞事”的情形屢見不鮮。孔子就曾批評過弟子子貢解救了奴隸卻放棄領取賞金的行為。自己做了好事卻放棄賞金,獲得了社會一時的好評,卻沒想到由此可能給別人帶來了“想做好事卻又不敢做”的顧慮。因此,當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情時,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千萬不要一時沖動。如果光從好的動機出發而不考慮事情的后果,很可能就會好心辦壞事了。
因人而異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更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冉有也問了孔子同樣的問題:“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孔子面對同樣的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素材解讀
做事情不能機械呆板、膠柱鼓瑟,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懂得變通。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對子路和冉有提出的同樣的問題,孔子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這種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靈活處事方法,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適用話題
因地制宜 因人而異 懂得靈活變通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運用范例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清代詩人阮元的這首《吳興雜詩》道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客觀規律辦事。
想當年,圣人孔子就曾遇到子路和冉有這兩位學生提出的同樣一個問題:“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而孔子給出的回答卻是截然不同的——對于遇事畏縮的冉有,孔子就鼓勵他“當然應該馬上實行”;而對于遇事輕率的子路,孔子就叮囑他“三思而后行”:“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如此看來,天下從來就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做事法則,一定要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這才是把事情做好的方法。
安貧樂道
孔子到達陳國,寄住在司城貞子(陳國大夫)家,住了三年。楚國聽說孔子在陳國與蔡國之間,便派人聘請孔子,準備把有戶籍的民社方圓七百里之地封給孔子。孔子前往拜見回禮,在從陳國去往蔡國途中被圍困,無法行路,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孔子仍繼續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會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窮困而不動搖,小人窮困就胡作非為了。”
素材解讀
孔子雖然一生顛沛流離,但他能安然處之,遇事不畏懼、不逃避,以一種達觀的態度對待人生中的失意。對于“樂天知命、通達自得”,孔子可謂給世人做出了表率。這也告誡今人,在任何艱難的時候,不管發生什么事情,都應該維護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適用話題
堅守 淡泊 達觀 逆境 安貧樂道
運用范例
我們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與價值觀。金錢絕不是萬能的,人絕不能見利忘義,尤其是身處困境時,就更應該堅守自己的良知。
至圣孔子在從陳國去往蔡國的途中被圍困,孔子仍“講誦弦歌不絕”,面對弟子子路的質問,孔子回答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孔子的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肯放棄道義。他曾說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當然,對于孔子的安貧樂道,我們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總之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寸有所長
有一次,孔子攜弟子坐車出游,馬忽然掙脫韁繩跑開了,去啃路旁的莊稼。這塊田地的農夫很生氣,扣住了這匹馬不還。弟子子貢自告奮勇去處理,他對農夫說盡了好話也沒有用,悻悻而歸。孔子捻須笑道:“這種村野之夫,豈能明白你所講的大道理。這好比是用精神的最高貢品去讓野獸享用,以最肅穆高雅的《九韶》樂曲去使飛鳥快樂一樣不起作用。”孔子派他的馬夫去處理,馬夫很高興地接受了。馬夫走過去,同農夫拉了一會兒家常,彼此言談甚歡,好似老朋友一般。馬夫拍著農夫的肩膀,說:“大哥,你不是在東海里種地,我們也不是在西海里游玩。緣分讓我們碰到了一起,我的馬怎么會不吃你的莊稼呢?”一句話把農夫說得大笑起來,他把馬解開還給了馬夫。馬夫得意而回,子貢自愧弗如。
素材解讀
子貢和馬夫,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孔子在處理這件事上還是頗費思量。如果先派馬夫去,子貢一定不服;而讓子貢先去,就不同了。如此一來,不但子貢毫無怨言,也使馬夫有了表現的機會。由此可見,孔子不愧為卓越的教育家,通人情,達事理,慮事周到而科學。
適用話題
知人之明 優勢與劣勢 揚長避短 挫折教育 教育的學問
運用范例
教育是一門學問。空講道理,有時不如讓其在實踐中通過感受再去學習,更能收到好的效果。當年,孔子的馬因吃了路邊的莊稼而被農夫扣留。子貢自告奮勇去索要,孔子明知其會碰壁卻還同意他去,這就是一個關于教育很典型的例子。因為只有這樣,殘酷的現實才能讓子貢明白,講話要看對象,才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孔子的這種做法,也給當今的教育者帶來了有益的啟發。
206850170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