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要
諸子散文,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個學派闡述自己學說的著作,是百家爭鳴的產物。其思想各據一端,精彩紛呈。正因為它是隨著爭辯的風氣而發展起來的,其基本趨向,就是從簡約到繁復,從零散到嚴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組織愈嚴密。主要流派很多,有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學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學派等,后世稱這些思想家為“先秦諸子”。“子”即對各學派思想家的尊稱。先秦諸子的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后世思想學派莫不淵源于此。
在近年來的高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文本都有諸子散文,從考查的知識點來看,也都是對文言實詞的理解,分析文言虛詞的作用,提取文內信息,分析文本思想內容以及翻譯文言句子等。
(一)實詞、虛詞
對于文言實詞、虛詞的正確理解,除了要掌握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及活用等基本常識外,還應該有意識地通過識記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具體解題時,特別要注意一詞多義現象,某個詞是此義而非彼義,最重要的思維方式是語境分析法,即通過對詞語所處的語言環境來反推詞語應有的意思。此外,正確解答文言實詞、虛詞,還要遵循以下步驟:通讀全文,了解大意;題文對照,定向閱讀;確定詞義,認真驗證。
(二)信息篩選
攻克文言文信息篩選題的技巧是善于識別和突破命題者設置的干擾項。出題者把閱讀材料的整體切分為幾個方面,然后以此為切入點來設置選項;由于選項里所說的人和事是文中確實有的,為了增加試題的隱蔽性和迷惑性,在設置錯誤選項時,往往在大體正確的文義概括或分析中,設置一兩處不符合原文意義的地方,將測試點放在時間的推移和地點、事件的變化上。做這類題時,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題干要求,然后找出對應的閱讀區間,再結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對照比較,做出是否符合提干要求的判斷,最后運用排除法,由易到難逐步排除。
(三)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翻譯通常講究“信達雅”,應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具體操作時,除遵循“對”(按原文原有語序一個詞一個詞地一一翻譯)、“換”(用現代漢語的詞去替換文言詞語)、“調”(將主謂倒裝、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語序翻譯)、“增”(作必要的詞語添加)、“刪”(作恰當的刪減)、“留”(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專業術語或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特殊稱謂或已消失的事物等)“六字法”外,還得多留意命題人所提供的文言語句有何特點。同學們要先結合語境,審視文言語句的特點,才能切中肯綮,避免因粗心大意而丟分。
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天下有道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選自《論語·微子》)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使子路問津焉(津:渡口)
B.耰而不輟(輟:停止)
C.而誰以易之(易:改變)
D.丘不與易也(與:同、跟)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字的意思、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長沮、桀溺耦而耕/敏于事而慎于言
B.夫執輿者為誰/克己復禮為仁
C.是魯孔丘與/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D.問于桀溺/吾十又五而志于學
3.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本文敘述了孔子到楚國去時遇到的兩位隱士,通過他們對孔子的譏諷表現了孔子堅持貫徹自己政治主張的態度。
B.文中長沮、桀溺是隱逸之士的代表人物,他們不滿于當時的黑暗現實,不與統治者合作,選擇了避世隱居、以求潔身自好的人生道路。這與孔子信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積極入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態度正好背道而馳。
C.本文運用語言、行動、神態和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如“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表明了孔子理想的堅定;桀溺“耰而不輟”既是對孔子的諷刺,又表現了他的傲慢冷漠;“憮然”的神態描寫則體現了孔子在周游列國過程中的無限辛酸。
D.本文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渾身散發著“仁者愛人”的孔子,贊揚了他在四處碰壁時卻志向不改,走投無路時卻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勞心勞力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于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力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1.下列各句中對黑體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滕君,則誠賢君也(誠:確實)
B.許子必織布然后衣乎(衣:穿衣)
C.不為厲陶冶(厲:鼓勵)
D.是率天下而路也(率:導致)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獨可耕且為與/然則廢釁鐘與
B.如必自為而后用之/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C.盡棄其學而學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D.許子以釜甑爨/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3.對文章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許行等農家學派的主張是解決剝削與反剝削、壓迫與反壓迫的問題。他們不但從理論上這樣認為,而且還身體力行到滕國為氓,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B.許行的學術在當時影響很大,連儒學弟子陳相和其兄弟陳辛也從宋國趕來滕國做了許行的門徒,愿棄自己的儒學而向許行學習。
C.陳相見孟子時表明了自己對許行靠編鞋織席為生,親自從事農業勞動的行為很贊許,并且他還認為滕國的國君使百姓困苦來養肥自己,算不上賢明之君。
D.本段文字體現了孟子散文善于論辯的特征,多用反詰句和排比句。反詰句不直接說出正面結論,讓對方思而得之,具有啟發誘導的力量。排比句使句式整齊,表達有氣勢。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自養也,惡得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50170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