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食的“田秀才”、育香菇的“土專家”、捏泥人的手藝人……2021年11月,河南省洛陽市196名符合條件的民間藝人、新型職業農民喜獲“助理農藝師”“初級藝術師”等初級職稱。在職稱服務進基層活動中,這些鄉土人才在田間地頭申報材料,現場領到證書,連說“沒想到”,“評上了專業技術職稱,更有信心扎根農村了”。
給“農把式”評職稱,有助于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留下來,在鄉村形成人才匯聚的良性循環。為此,需要“專向”評價群體,“專設”專業稱號,“專定”評價標準,“專列”組織評審,“專享”職稱待遇。比如,吉林省為鄉村人才“量身定制”了農經師、農技師、農藝師等9個職稱專業;山東省從2018年起試點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制度,現已面向全省全面推廣;浙江省為農民打開正高職稱的大門,除涉農事業單位、科研院所人員外,職業農民也可參評……打開職稱參評通道,給鄉土人才帶來了職業榮譽感。獲得職稱的農民,有的每年享受相應的政府補貼,有的可以享受技術服務、項目合作、銀行貸款等政策扶持,有的可以享受國情研修培訓、專家休假療養等政策服務。一系列政策舉措,在農村樹起鮮明導向,帶動更多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創業者、致富帶頭人投身鄉村振興。
(選自《人民日報》2021年11月26日)
解讀
給農民評職稱,這是一件新鮮事,也是一件大好事。這些為農民量身打造的職稱,能使農民有一種自豪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才,而人才靠發現、靠培養。“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給符合條件的農民評職稱,讓農村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大顯身手,對鄉村振興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適用話題
人才培養 鄉村振興 成長平臺 積極探索 轉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