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書
當浩瀚的宇宙中第一次出現中國國旗,當流淌著中華血脈的生命遨游于太空之際,九天攬月的神話不再遙不可及,中國人的“飛天夢”不再是異想天開。而這是無數科學家和航天人艱苦奮斗才實現的。在中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的現在,我想談談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所帶給我們青年的一些啟發。
九天攬月不是夢,先行之功永記心。
曾記否,人才短缺,科技落后,航天強國“路曼曼其修遠”;當其時,滿腔熱血,一心報國,前輩先行者上下而求索。在那個艱苦的時代,錢學森、鄧稼先、于敏、孫家棟等老一輩科學家——航天事業的先行者,以艱苦卓絕的奮斗,氣勢磅礴地劈開了中國航天領域的混沌。大漠荒煙,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實驗;隱姓埋名,他們不慕名利,只知奉獻。“余暉映莫高,精神勵后人。”我們應當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們鑄就了航天精神!
江山不負英雄淚,后浪翻涌往前奔。
“嫦娥四號”探測器于月背成功著陸,還完成了與“玉兔”的互拍。它們胸前的五星紅旗,是迄今唯一在月球背面閃耀的國旗。可是讓大家驚訝的是,這項工程的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3歲!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青年亦能擔當重任。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航天精神的傳承。
華夏騰飛中國夢,吾輩青年唱新聲。
同學們,在祖國如今踏浪而行的進程中,于我們而言,于當代青年而言,我們應如何面對新時代的浪朝呢?對于這個問題,黃大年曾言:“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作為國際知名的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知道,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雖然拿到了新一輪世界科技競賽的入場券,但必須牢牢抓住創新這個“彎道超越”的機遇。在黃大年的感召下,人工智能專家王獻昌、汽車工程專家馬芳武、智慧海洋專家崔軍紅等一大批在海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專家紛紛回國效力。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熱愛祖國,勇于攀登,便是吾輩責任。
未來中國的發展、中國夢的實現,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于當下而言、我們應當做的,便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樹立遠大的理想,不畏艱險,不辱使命,“既承其志,更唱新聲”。
【河南通許實驗中學高三(6)班,指導老師:王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