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寧靜 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石 敏 中聯西北院工程有限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直以來,南寧市委、市政府將“治水”工作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位置。當前已開展了邕江綜合整治、內河全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海綿城市建設等一系列的工作,從源頭治理開始改善城市水環境,“,“以線帶點、以點帶面”的推動南寧市生態文明建設,走好生態、綠色的發展之路。由此,南寧市委、市政府提出“治水、建城、為民”的城市工作主線。
南寧水系本底條件主要為1江、18內河、21水庫、眾多坑塘湖泊,除亭子沖外,其它內河上游都分布有水庫。全市有大小河流235條,總長度4579.86km,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202km,流域面積3.52萬平方公里,其中集水面積在50km2以上河流有177條。

圖1 市區水系本體示意圖
結合兩山理念及城市工作主線,圍繞南寧市區主要水庫流域及周邊區域,制定水生態小鎮規劃策劃。本次水生態小鎮策劃主要是針對仁福半島、水塘江地塊、細江新坡地塊、羅傘嶺水庫、那文水庫、雙喜水庫等6處濱水區域及周邊地塊,通過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包括截污清淤、改善水質、連通水系、恢復生態、打造水景觀等,以“生態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投資運營”,提升南寧市城市品味價值、實現強首府戰略的建設新跨越。
按照“兩山”理念指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結合南寧市“一江穿城,十八水系枕邕城”的水系格局,尋求水與城市生態、城市文化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融合。規劃通過借力“水生態”發展“水經濟”,提出以下兩個發展設想。
立足水生態,挖掘水的價值,通過開展以水環境修復治理、綠地網絡系統建設為核心的相關生態修復工作,充分發揮水資源和水域空間蘊含的美學、文化、經濟、空間等價值。堅持灰綠結合,推行生態治理,在建成區內外分類施策,提高全流域綜合治理的效益。在建成區內實施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的治理措施,保證水體的長治久清;建成區外以解決農村污染為主,重在發揮湖泊、濕地等生態設施對污染物的處理作用,確保環保治理的可持續性。通過水生態重塑城市的精氣神,推動南寧水城的發展建設。
選取一批水岸空間開展示范建設,打造多張城市亮麗名片,以點帶面,提升城市品質。濱水邊界與城市邊界保持互動,形成親水性的水岸空間;構建通江達湖的生態綠廊系統,形成進入性的水岸空間;構建親水開放的公共空間系統,形成開放性的水岸空間。通過塑造多樣化、多層次、多功能的濱水功能區體系,理水營城,構建濱水城市空間框架。
目前南寧市已開展實施的邕江綜合整治工程、內河全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構建“上蓄中疏下排”的綜合排澇體系,留足澇水調蓄空間,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地塊內實施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的治理措施,保證水體的長治久清。
本次所選6處地塊的水體類型為河灣型、內河型、水庫型。針對這三類水體的特點,主要采取建設完善的截污排水系統控制污水排放污染,建設生態雨水濕地、海綿城市設施削減初期雨水徑流污染,提高水域面積增加雨水調蓄能力等措施,起到水環境整治的效果,也通過水域建設增強排水防澇能力,實現“上蓄中疏下排”的綜合排澇體系。
以仁福半島為例,依托邕江及支流的天然優勢,以水系為主軸,通過邕江串聯地塊分區,沿江打造生態創新母親河與生態水城。新建完善的截污排水系統、雨水濕地以及沿江凈水梯田、生態護岸等措施,提高邕江水質達標保障率。
以水塘江地塊、細江新坡地塊為例,結合水系及周邊公園的生態基底優勢,實現“中疏”的綜合排澇治理體系。打造多種生態濕地的聯結,既增加水域面積,增強地塊雨季排水泄洪能力,也利用濕地對污染物的凈化處理作用削減污染,保障內河水體的水質。
以羅傘嶺水庫、那文水庫、雙喜水庫為例,通過治水實現“上蓄、中疏”綜合排澇治理體系。擴充水域面積,提高水庫庫容,增強水庫的調蓄能力,在生態水系的建設基礎上建設雨水排水調蓄工程,發揮水庫水體的水生態凈化、防洪排澇、雨水調蓄利用的功效,也解決周邊農村污水的污染問題。

圖2 水整治整體思路示意圖
以水塘江地塊為例,項目位于南寧市中心城區西南,臨近五象西收費站,是南寧市“強首府戰略”下城市空間“南向”發展中的“南寧國際鐵路港、南寧國際空港和中國-東盟信息港”的重要服務節點,是良鳳江森林公園與五象嶺森林公園的旅游景觀通廊的重要部分,區位優勢顯著。
項目坐落于南寧市中心城20min通勤圈范圍內,距離吳圩機場約15min車程。目前有玉洞大道和銀海大道可達,軌道交通2號線金象站距項目1.5km。項目到良鳳江森林公園、五象嶺森林公園的車程僅需5min,交通便捷。目前范圍內道路系統尚未形成體系,以村屯道路為主。
水塘江為良鳳江下游段,是南寧城市內河道與郊區自然山水格局過渡的部分。目前水塘江水質約為V類左右,是南寧市十八條內河流域綜合治理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城市水系生態價值和城市休閑功能。
項目規劃建設范圍約207.5公頃。選址范圍內水塘江河漫灘內多為農田,具有建設生態濕地的良好條件,為生態治理和留足雨水調蓄空間、保障城市水環境和水安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用地現狀以農用地為主,其次是其他用地,建設用地占比較少。用地權屬以集體土地為主,為高嶺村沙坪所有。地塊所處南寧西部生態核心區,未來將是串聯南寧市老城區和五象新區空間和產業上的生態樞紐,休閑節點,所以本地塊具有打造為以“生態+特色農業”為核心的水資源小鎮潛力。
規劃對水塘江地塊提出兩大治理措施。
一方面,要進行水質凈化。水塘江地塊周邊將建設完善的污水系統,并結合水塘江綜合整治內容的污水建設內容,保證污水的全覆蓋收集,收集的污水一并排入位于水塘江中游的水塘江污水處理廠處理,并對水塘江污水處理廠的排放尾水進行循環利用。在地塊的各處設置生活垃圾收集點,并有序地收集至地塊垃圾處理廠進行處置。在地塊的建設中,著重打造沿江區域地塊的親水區域,結合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打造自然海綿措施,削減初期雨水徑流污染,減少片區的雨水外排,從而打造水生態環境治理、城市黑臭水體全流域整治的示范區域。
另一方面,嚴抓防洪排澇建設。實現“中疏”的綜合排澇理念體系,疏通水體中游的泄洪排澇通道,順接上下游在雨季的泄水需求,完善水塘江下游以及江南區的城市排澇體系。
項目參考臺灣桃米村的發展思路,桃米村位于臺灣地區南投縣埔里鎮西南側約5km處的桃米里,主要建設內容為休閑農場、休閑漁業、展示中心、觀光農園、農村民宿及森林旅游等,桃米村注重定位、強調特色,在“體驗經濟”理念之外,還出現了“分享經濟”理念,即休閑農業經營者與游客分享鄉村生活,變“消費者為上帝”為“與客人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生態為本,產業為用,文化挖掘,社區營造”的田園綜合體。

圖3 水塘江地塊發展定位示意圖
根據項目自身資源稟賦,借鑒桃米村的發展模式,并結合南寧市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號召,把特色農業發展引入城市中來,讓城市居民直接在城市中享受田園,擁有自己的定制化農田,把生態旅游、創意農業、農藝科普博覽三大板塊聯動發展。依托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五象嶺國家森林公園,構建以生態濕地為基礎,創意農業與旅游產業相融合,以“生態、綠色、創意、休閑”理念打造“集水生態+創意農業+農藝博覽”于一體的都市農藝生態小鎮。以生態旅游為主導產業,帶動創意農業、康體運動、生態居住等關聯產業發展,構建多輪驅動的特色農業旅游產業體系。以水資源優勢為基礎,結合特色農業、生態觀光、農藝博覽、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構建南寧市的近郊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圖4 水塘江地塊功能布局示意圖
規劃建立定制化菜單+完善的配套設施+節慶活動舉辦,打造“365D+24H”服務計劃吸引兩大消費群體:幼兒和長者。主導以下兩大產品體系。
最有趣的童年——親子娛樂為主的特色農業科普博覽休閑體驗。周末節假日,在家長的陪伴下,體驗最有趣的農業,參觀最科技的農業,品嘗最好吃的農產品;增長知識的同時,享受童年父母陪伴的玩樂時光,是孩子以后最珍貴的記憶。
最安享的晚年——天倫之樂為主的生態社區田園休閑度假。一周七天都有不同的體驗活動,兒女有空探望時有便捷的交通可達,并且提供完善的餐飲服務,打造家庭歡聚場所,讓購買產品的老人,享受最安逸的晚年。
以生態旅游為主導產業,帶動創意農業、康體運動、生態居住等關聯產業發展,構建多輪驅動的特色農業旅游產業體系。

圖5 水塘江地塊特色產品示意圖
近年來,南寧市的城市建設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路線。讓每條江河都成為造福人民的河,必須深刻領會“幸福河”的豐富內涵。進入新時代,對一條江河來講,要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就要實現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和宜居水環境,少了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稱之為幸福河。本項目將大力踐行“兩山”理念,提升城市承載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成為壯鄉魅力彰顯、多元文化共生、亞熱帶風貌突出的生態宜居城市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