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青 吳如英 張穎華
為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明晰村民委員會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關系,寧夏回族自治區于2018年在石嘴山市、靈武市和隆德縣的43個鄉(鎮)、300多個村開展了村民委員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事務分離試點,于2019年進行了整區試點。筆者結合區內各地實踐,就分賬管理中基層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說明,與同仁探討。
堅持基層黨組織領導。推行村民委員會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賬管理,要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不能簡單將分賬管理理解為“分家”和“剝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然是村黨組織領導下與村民委員會相互依托、共同促進的重要力量。

堅持分類有序推進。堅持分類實施、逐步完善、穩步推進,統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濟實力、經營業務、人員力量等各方因素,選擇合適的時間、方法和路徑,有序推進村民委員會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賬管理。
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支持農民創新創造,廣泛聽取農民意見建議,依靠農民群眾解決分賬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切實維護廣大農民合法權益。
村民委員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分賬管理要在軋實賬務的前提下進行。一是于年度末12月中下旬進行財務軋賬工作。二是進行全面的資產清查,包括債權債務、往來款項等,登記各類資產明細情況,清產核資小組成員、財會人員、村監會或理財小組成員、當事人要在清查登記表冊上簽字確認。三是對資產清查后出現的賬實、賬賬、賬表、賬冊、賬證不相符的,依會計制度和程序進行賬務調整,做到五相符。四是將本年度所有損益類科目余額結轉到本年收益科目,收益分配后除資產類、負債類、權益類科目有余額外,損益類科目無余額。
村民委員會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分賬管理,原則上參照執行“四議兩公開”機制。一是編制資產劃撥清單。有條件的村可進行審計,由審計方編制;不具備條件的村,由財會人員、理財小組、監事會共同編制。二是制定決議程序。由村黨組織提議,村黨組織和理事會會議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成員大會決議通過,及時公開決議內容。三是規范審批程序。經鄉鎮、街道人民政府審批通過后報縣(區)農經部門備案。四是劃撥移交資產。按照審批結果,完成資產劃撥移交,公開實施結果。
賬務劃分主要以資金性質和生產經營用途為依據:資產類按經營性質劃分,非經營性資產納入村民委員會賬內核算,資源性資產及經營性資產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核算;負債類如債權債務、應付款等按資金用途、經營性質等對余額進行劃分;所有者權益類按資金來源及形成原因據實劃分;可分配資金(貨幣資金)按來源和結余性質情況,分別劃歸村民委員會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堅持村民委員會承擔村民自治事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事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運營管理,實現保值增值。用于公共服務的辦公場所以及用于村內公益事業的非經營性資產,由村民委員會統一使用管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村民委員會財務核算重點是集體非經營性資產和公益事業有關收支活動,接受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核算重點是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和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接受監事會或監督小組監督。

農村集體資產劃轉移交清單(參考樣表)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單獨開立銀行賬戶和設立賬套,原村民委員會賬套繼續使用,將需進行賬務劃分的科目余額結轉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賬套中,在原賬套摘要欄中寫明“結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新賬套摘要欄中寫明“××村民委員會轉來”。開始財務記賬時,村民委員會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編制試算平衡表,檢查借貸方向、科目余額是否正確,總賬、明細賬是否正確,如不正確,查明原因進行更正。村民委員會作具體會計處理時,沖減“資本”“公積公益金”“收益分配—未分配收益”“短期投資”“長期投資”等科目余額,同時將移交的經營性資產,按數量和價值終止確認,資源性資產終止(移交)臺賬管理(手續)。村集體經濟組織對上述會計科目余額作增加處理,及時做好資產資源臺賬登記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