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平,朱新培,孫開蘭,朱啟耀,高玉瓊,趙家才
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云南省種畜繁育推廣中心,云南昆明 650212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持續得到提升,乳制品作為改善大眾膳食結構、提升國民健康素養的重要食品,其需求量也呈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奶牛養殖產業作為高效、節糧型的畜牧業,全面推動其發展,對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村經濟建設、農民群體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2000年起,我國奶牛養殖業開始得到快速發展,奶牛存欄數量、奶牛養殖規模、牛奶產量開始不斷增長,但相較于社會經濟增長水平來說,奶牛養殖產業尚未完全有效地滿地足大眾在乳制品方面的需求[1]。相較于奶牛養殖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我國奶牛養殖業起步相對較晚,還存在極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在看到成績的同時,總結經驗,克服現存困難,進一步發展尤其重要。
隨著我國奶牛養殖產業的不斷發展,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已經成為奶牛養殖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奶牛養殖產業的整體素質、生產效率不斷提升,呈現為整體向好的勢頭。
從我國奶牛養殖產業發展來看,近年來國家制定了良種補貼政策,同時大力推動優質粗飼料種植,使得我國奶牛養殖的單產水平得以大幅提升[2]。我國奶牛養殖產業也在這個過程中穩步發展,取得了理想的成績。根據2021年中國牛奶行業分析報告,對奶牛存欄量進行分析, 2014—2021年,我國奶牛存欄量分別為1 128 萬頭、1 100 萬頭、1 037 萬頭、1 080 萬頭、1 038 萬頭、1 000 萬頭、950 萬頭、930 萬頭,表現為持續下降的態勢。
盡管奶牛存欄量呈現為不斷下降的態勢,但并未影響牛奶的產量。根據2021年中國牛奶行業分析報告,2014—2021年,我國牛奶產量分別為3 160 萬噸、3 180 萬噸、3 064 萬噸、3 039 萬噸、3 075 萬噸、3 201 萬噸、3 417 萬噸、3 683 萬噸,2021年同比增長7.1%,已經創造了近年來的新高,我國牛奶供應趨緊的現象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改善。
通過表3、表4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更換大直徑水力旋流器后,旋流器底流中大于0.25 mm粒級含量增加10%以上,小于0.125 mm粒級含量降低5%以上,達到了降低旋流器底流中高灰細泥含量的目的。
從我國牛奶產地分布情況來看,主要集中于圖1所示省份,當中內蒙古占比最高,達到了18%。在奶牛養殖行業,我國奶牛養殖主要有草地放牧方式、家庭農牧混合方式、集約化規模養殖等3 種模式。采取草地放牧或家庭農牧混合方式的一般是小農戶,大中型規模養殖場則采取集約化養殖方式,且大多由企業經營。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的調研,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后,奶牛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發展出現明顯提速,奶牛存欄100 頭以上的場(戶)占比從2008年的20%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70%。

圖1 中國牛奶主要產地分布情況
在大力推進規模化養殖的過程中,諸多養殖場開始積極響應要求,推進奶牛養殖規模化轉型。但部分奶牛養殖場仍舊沒有積極響應轉型要求,當前的經營方式過于粗放,如養殖場未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建設,陌生車輛、陌生人隨意進出養殖場,各種設備隨意堆放,TMR沒有嚴格按照配方進行配料[3]。此外,部分養殖戶在飼養方面沒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養殖,而是根據自身經驗進行飼養管理。
近年來國家制定了良種補貼政策,同時大力推動優質粗飼料,使得我國奶牛養殖的單產水平得以大幅提升。但從實際喂養情況來看,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諸多養殖戶在優質飼料投喂方面仍舊存在不足的問題。具體來說,夏季主要選擇青玉米秸稈、青草,冬季則選擇干玉米秸稈,為片面追求產奶量,養殖戶會過量使用精飼料,導致飼料精粗占比發生失衡問題[4]。
隨著奶牛養殖產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地區逐漸形成了生產鏈條,從奶牛養殖、乳制品加工、乳制品銷售等環節逐步形成了“公司+農戶”的奶業生產模式。目前,乳品企業與養殖戶通過簽訂購銷合同完成牛奶的購銷,雖然有一定的約束力,但受市場的影響和沖擊,這種比較松散的利益關系,往往容易在某一環節斷裂。此外,由于地方乳品企業綜合實力參差不齊,核心競爭力不足,難以有效帶動奶牛養殖產業的發展。
從當前奶牛養殖產業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盡管各個鄉鎮均按照要求配置了相關的防疫人員、畜牧技術人員,但整體能力不足,普遍存在著技術老化問題,現有的知識水平與奶牛養殖產業現代化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村防疫崗位的工資待遇相對較低,崗位缺乏吸引力,制約了奶牛養殖產業防疫水平的提升。
為有效規范奶牛養殖產業,解決當前經營方式粗放的問題,各地需要全面推廣奶牛養殖產業化發展模式,構建“市場——加工企業——基地”的發展模式。地方政府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加工企業發揮樞紐作用,針對奶牛養殖場與國內外市場進行有效的連接,同時針對奶牛養殖場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規范養殖場經營管理模式,保障科學喂養方式、新興養殖技術在養殖場的順利落地[5]。為有效保障奶牛養殖產業化發展的順利落實,應當積極選擇適合地區的聯結方式,全面權衡一體化聯結模式、買斷關系、合同關系,通過政府引導、法律規范,針對市場、加工企業、基地的責任義務進行明確的劃分,保障各方均能夠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建立穩定關系。
飼料飼草是奶牛養殖的重中之重,不僅關系到乳制品的產量,同時也關系到奶牛養殖產業未來的發展,建設奶牛飼草料開發體系無疑就成為規范奶牛養殖的重點。在全面推進退耕還林的大背景下,奶牛養殖產業應當充分抓住機會,全面推廣牧草種植體系、草業種植,還需要針對牧草生產加工進行研究,針對牧草配比進行更為深入的優化[6]。具體來說,地方政府應當充分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奶牛養殖產業發展趨勢,科學合理的建設飼草料開發利用體系,在規范奶牛養殖飼草料利用的同時,給予養殖戶更多的服務與指導,使得養殖戶能夠正確認識飼草料喂養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奶牛養殖飼喂的科學性。
乳品企業作為有效促進奶牛養殖產業發展的源動力,政府相關部門要引起高度重視,制定針對性的傾斜政策與引導措施,進一步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綜合利用社會民間融資、金融信貸優惠扶持、投資扶持、政策引導等綜合性措施,推進乳品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技術改造。具體來說,乳品企業應當積極針對經營規模進行拓展,政府應當鼓勵有能力的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基于合資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模式來提升龍頭乳品企業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乳品企業則需要積極加大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力度,在全面強化科研工作的同時,嘗試從國外積極引入新興技術,以此來推進技術改革創新,從而有效提升乳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奶牛養殖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推進奶牛養殖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應當積極強化疾病防治工作,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基礎設施的完善,配套防疫設備、防疫儀器,采用全程化檢疫、防疫工作,從種牛引進關著手,針對奶牛流通環節進行全面、細致的監管[7]。在此基礎上,針對奶牛養殖產業整個生產過程中進行全面的規定,明確要求各奶牛養殖場嚴格按照疾病防治規范進行養殖管理,針對奶牛養殖、乳制品生產和加工、流通全程進行規范化管理[8]。此外,對于當前基層防疫人才缺失的問題,奶牛養殖場應當盡可能提升崗位薪資待遇,完善崗位晉升體系,嘗試與高校進行深入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到基層防疫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