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華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全球奶業20強企業(簡稱‘20強企業’)排行榜”榜單由荷蘭合作銀行發布,以全球各大乳品企業銷售數據和財務報表信息為排位的主要依據,結合權威專家的研究與分析得出,是目前全球奶業最權威排行榜單之一。
中國的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蒙牛”)和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伊利”)先后于2009年和2010年進入20強企業排行榜,在充分展示發展實力的同時,預示著中國乳品企業在全球奶業資源分配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在逐步加大。但包括蒙牛、伊利在內的國內眾多乳品企業同其他全球奶業20強企業相比,還存在產品結構單一、與奶農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全球化布局不足等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其他20強企業的發展經驗,取其精華,可以讓中國乳品企業的發展少走彎路。但國內針對以上問題的研究主要基于奶業發達國家的整體情況,鮮有基于國際大型乳品企業的個案研究,因此,開展本書籍的編撰工作很有意義。
為方便讀者對比閱讀,書稿按照企業總部所在地區,依次按照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順序進行排布,由于20強企業中,法國乳品企業較多,排在最前面。本書的讀者主要定位為國內奶業相關從業人員,因此選擇除伊利、蒙牛之外的其余18 家20強企業進行案例分析。每個企業均基于企業官方網站、歷年年報等一手資料進行案例分析,通過系統梳理各個企業的發展歷程、公司區域布局和產品布局及與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等內容,提出可供中國奶業尤其是乳品企業借鑒的經驗。國內乳品企業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有所借鑒,或豐富產品結構,提高奶酪、黃油、乳基類特殊醫學營養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或創新與奶農的合同簽訂方式及奶價制定方式,與奶農建立長期穩定的合同關系;或通過并購海外本土企業或在海外建廠,加快全球布局的步伐。
通過梳理20強企業的發展歷史、公司區域布局和產品布局及與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等內容,發現20強企業具有以下特點。
全球20強企業中,12 家企業成立時間超過50 年,其中有4 家達到百年以上。其余8 家企業,除了中國的蒙牛和伊利,另外6 家企業均是在原有具有悠久歷史的多個合作社企業或私營公司合并成立而來。如Friesland Campina(菲仕蘭)是荷蘭的兩家合作社企業Friesland Food與Campina于2008年合并成立,Dairy farms of American(美國奶農)和Fonterra(恒天然)則由國內的多家合作社合并成立而來。Kraft Heinz由19世紀末成立的亨氏食品公司和20世紀初成立卡夫食品公司于2015年合并成立。DMK集團是由胡馬納乳業(Humana)和諾德乳業(Nordmilch)于2011年合并成立。Arla foods由瑞典乳業合作社與丹麥乳業公司MD Foods于2000年合并成立。
一是企業通過大的收購事件進入全球20強排行榜。如Agropur2014年完成收購總部位于明尼蘇達州的家族企業Davisco 食品企業,銷售額從2014年的46.6 億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58.7 億美元,并于2016年首次進入20強企業排行榜。
二是合作社企業之間通過合并增大業務規模進入20強企業排行榜。20強企業中的合作社企業更多是在10 年前通過本國范圍內合作社之間的合并,進而產生更大規模的合作社,在生產經營范圍內實現規模經濟,獲得的市場份額也快速提高。如荷蘭的Friesland Food與Campina于2008年合并成立Friesland Campina后,其鮮奶份額占荷蘭全行業加工處理總量的80%,2009年進入20強企業排行榜,多年來一直處在第二梯隊。
三是通過并購事件實現排名順序的變動。2015年Danone收購White Wave,暫時超過Lactalis重回到第二強位置,Lactalis又分別于2017年7月和2018年1月通過收購兩大酸奶品牌即Stonyfield(交割金額8.75 億美元)和Siggi′s,在2018年奪回第二強位置。2020年初,美國的Dairy Farms of American因收購本國另一家上一年排名全球20強第11的Dean Foods進入第一梯隊,排名第三。中國的伊利在2019年收購新西蘭的Westland,蒙牛因收購澳大利亞的奶粉品牌貝拉米(Bellamy’s Australia Limited)并與可口可樂公司成立合營企業發力低溫奶市場,分別實現排名前進3名和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