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閆 偉
消化性潰瘍是發(fā)生在十二指腸和胃的慢性潰瘍,大多為胃十二指腸黏膜侵襲因素和黏膜保護作用失衡所導致。消化性潰瘍發(fā)生后,隨著病情進展侵襲周圍血管則會引起出血,也是導致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見病因。質子泵抑制劑(PPI)是消化性潰瘍常用的治療藥物,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改善患者癥狀,但單一藥物止血效果較為局限,起效較慢,還可能由于胃腸蠕動,對出血部位造成影響,導致血塊脫落而再次出血等。隨著內鏡治療的廣泛應用,逐漸將其應用于止血治療中,不僅能準確找出病灶,還能預測再次出血的風險,是治療消化道出血的首選方式。局部藥物噴灑止血主要是通過加速血液凝固或促進血管收縮等實現(xiàn)止血,操作較為簡便,止血效果良好,是常用的止血方法[1]。本研究就內鏡聯(lián)合噴灑血凝酶、PPI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盤錦市人民醫(yī)院收治102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1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7例,年齡25~62歲,平均(38.85±4.26)歲;疾病類型:胃十二指腸潰瘍4例,胃潰瘍19例,十二指腸潰瘍28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6例,年齡26~61歲,平均(38.94±4.31)歲;疾病類型:胃十二指腸潰瘍3例,胃潰瘍19例,十二指腸潰瘍2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消化性潰瘍出血診斷標準[2];2)有黑便、嘔血等臨床表現(xiàn),出血量在250~700 ml;3)病程<7 d;4)了解本研究全部流程,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1)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2)合并癌性潰瘍或潰瘍性穿孔;3)妊娠期或哺乳期;4)對研究藥物過敏;5)精神狀態(tài)異常或認知障礙;6)無法按要求接受足療程治療。
對照組給予蘭索拉唑(山東羅欣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55)治療,初始用藥劑量為80 mg靜脈滴注,隨后80 mg 給予患者靜脈泵入治療,泵注速度為8 mg/h,連續(xù)治療5 d后更改藥物劑量至30 mg/次,用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溶解后行靜脈滴注治療,2次/d,連續(xù)治療5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內鏡聯(lián)合噴灑血凝酶治療,使用日本奧林巴斯電子胃鏡(Olympus 260型),用冰0.9%氯化鈉注射液洗胃,隨后使用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錦州奧鴻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41730)局部噴灑止血,對于5 min內仍有活動性出血者,在病灶中央及邊緣1~2 mm處選擇3~5個注射點,不同注射點注射劑量為1~2 ml,控制總用量<10 ml。
兩組同時給予抗休克、補充血容量、糾正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等對癥治療,兩組療程為3 d。
1)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治療36 h后嘔血、黑便、便血等癥狀消失,復查胃鏡結果顯示無活動性出血,大便潛血試驗陰性;有效,患者治療36~72 h內嘔血、黑便等癥狀與治療前相比明顯減輕,復查胃鏡結果顯示無明顯活動性出血或少量出血,大便潛血試驗陰性;無效,患者出血癥狀持續(xù),大便潛血試驗陽性[3]。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炎癥介質水平:治療前后分別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通過北京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的試劑盒,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患者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7(IL-17)水平,根據(jù)說明書完成各項操作。3)凝血功能:分離患者外周靜脈血,離心后用全自動凝血四項檢測儀器檢測患者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兩組治療前IL-2、IL-6、IL-17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IL-6、IL-17水平高于對照組,IL-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IL-2、IL-6、IL-17水平比較(ng/L,±s)

表2 兩組患者IL-2、IL-6、IL-17水平比較(ng/L,±s)
IL-2 IL-6 IL-17組別 例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1 1.26±0.41 2.86±0.74 69.85±25.17 56.79±16.37 221.45±9.20 182.23±8.76觀察組 51 1.24±0.34 3.72±0.65 70.24±25.38 45.52±14.16 218.46±9.18 169.45±6.52 t值 0.268 6.235 0.077 2.251 1.642 8.35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前FIB、TT、PT、APT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FIB、TT、PT、APTT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FIB、TT、PT、APTT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FIB、TT、PT、APTT比較(±s)
FIB(g/L) TT(s) PT(s) APTT(s)組別 例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1 3.52±0.61 2.82±0.36 19.36±1.88 15.65±1.44 15.42±1.05 11.36±0.69 29.53±2.21 26.69±1.75觀察組 51 3.47±0.58 2.09±0.24 19.24±1.75 12.57±1.18 15.34±0.97 9.42±0.44 29.46±2.14 22.54±1.33 t值 0.424 12.049 0.333 11.814 0.399 16.929 0.162 13.48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科學性和飲食的規(guī)律性受到明顯影響,使得消化性潰瘍等腸胃疾病高發(fā)[4]。消化性潰瘍出血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對消化道黏膜自身消化所導致的潰瘍,以十二指腸和胃較為常見。隨著病情進展消化性潰瘍侵蝕周圍或深處的血管,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出血。患者發(fā)病后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安全,不利于患者預后。抑酸藥物在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主要是通過制造穩(wěn)定且適宜的pH值環(huán)境,為止血提供有利條件[5]。
PPI是消化性潰瘍常用的治療藥物,屬于新一代抑酸藥,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與胃黏膜壁細胞膜H+-K+-ATP酶結合后使其失活,產生較為持久且強大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進而減少胃蛋白酶分泌量,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有效改善出血癥狀[6]。隨著內鏡治療的不斷推廣和醫(yī)療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內鏡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不僅能明確出血部位,通過內鏡直視止血,還能有效預測患者再出血的風險,是目前消化道出血的首選治療方式。目前,內鏡下止血常用機械止血、熱凝止血、局部噴藥止血等治療。其中局部噴藥止血治療一般用于彌散性潰瘍滲血、潰瘍出血,能通過加速血液凝固、促進局部血管的收縮等實現(xiàn)止血,是常用的內鏡止血方式,具有止血效果好、安全性高、操作簡便等特點。近年來,血凝酶被逐漸作為消化性潰瘍病的首選治療藥物,具有快速、確切的止血作用。血凝酶主要以蛇毒凝血酶較為常見,靶向性強,是典型的生物止血劑。與其他同類藥物比較,蛇毒血凝酶的止血作用機制較為特殊,其加速血液凝固的原理為將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為纖維蛋白,在凝血的第三階段直接發(fā)揮作用,達到止血、避免再出血的治療目的[7]。血凝酶屬于生物活性蛋白,在鈣離子的作用下,激活凝血因子Ⅴ、Ⅶ、Ⅷ促進血小板聚集,加快凝血酶原向凝血酶轉換的效率。血凝酶的給藥方式較多樣化,皮下、腹腔及靜脈均可,可在短時間內起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IL-6、IL-17水平高于對照組,IL-2水平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FIB、TT、APTT、PT低于對照組。在梁麗燕等[8]的研究中,為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實施內鏡聯(lián)合噴灑血凝酶、PPI治療后,治療有效率高于PPI單藥治療組,且觀察組止血時間、輸血量、住院時間、48 h內再出血情況等方面的止血效果明顯優(yōu)于PPI單藥治療組,提示內鏡聯(lián)合噴灑血凝酶、PPI治療效果良好,能縮短止血時間,提高止血有效率等,與本研究結果相似。但本研究也受樣本量較少、觀察隨訪時間較短等因素限制,對于重癥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治療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須加強對相關藥物的基礎研究,同時提升臨床研究水平,進一步深入探究內鏡聯(lián)合噴灑血凝酶、PPI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機制,為內鏡聯(lián)合噴灑凝血酶的治療推廣提供依據(jù)。
綜上所述,將內鏡聯(lián)合噴灑血凝酶、PPI應用于消化性潰瘍出血治療中,與單一PPI治療比較效果明顯增強,能有效改善炎癥反應,提高患者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