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計敏 張俊飛 沈新娣 張宇 (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學,234000)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指出“注重教學方式變革”,強調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筆者將現實生活中的夏收情境融入體育游戲,在發展學生速度、靈敏、耐力等身體素質,提升運動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受勞動美德,進一步認識糧食的來之不易,養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
游戲目的:激活下肢肌肉群,發展學生急停急起的能力。
場地器材:籃球場或操場,劃2條相距3m的平行線作為賽道,賽道長約20m。也可以用場地上現有的跑道作為賽道。在賽道兩側每間隔4m放置1個標志圈,在右側每個標志圈上放置1個毽子作為“麥穗”(圖1-1)。

圖1-1 顆粒歸倉“拾麥穗”游戲場地
游戲方法:學生2路縱隊分別站在賽道的起、終點。比賽開始后,起點的第一名學生出發,將右側線上的毽子依次撿起來放在左側線的標志圈內,跑過終點與對面的第一名學生擊掌后,該名學生出發,依次進行,直至所有學生完成“拾麥穗”,用時最少的組獲勝(圖1-2)。

圖1-2 顆粒歸倉“拾麥穗”
游戲規則:學生行進過程中以“Z”字形跑動,“麥穗”未放在標志圈內則需從該位置重新出發。
游戲目的:提高學生身體控制能力和單腳跳躍能力。
場地器材:設置長度為10m的賽道,在終點位置劃直徑為1.5m的圓,在圓內放置標志桶代表“麥捆”。
游戲方法: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組,每組1路縱隊在起點準備。游戲開始后,每組第一名學生出發,單腳跳至終點,拿起圓中的“麥捆”再單腳跳回起點,運回1個“麥捆”后與下一名學生擊掌,下一名學生出發,依次進行,直至小組所有學生完成“麥捆”搬運,用時最短的組獲勝(圖2)。

圖2 爭分奪秒“運麥捆”
游戲規則:每名學生每次只能搬運1個“麥捆”,行進過程中必須用單腳跳,單程途中不允許換腳,到終點后返回時可以用不同腳。
游戲目的:增強原地平板支撐練習的趣味性,發展學生的協調性,提升上肢及核心力量。
場地器材:操場上劃直徑8m的圓,將圓上1點設置為起終點(圖3-1)。

圖3-1 齊心協力“碾麥子”游戲場地
游戲方法: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組,每組人數是2的倍數。比賽開始后,學生依次以平板支撐姿勢沿圓外移動,當前一名學生行程過半時,下一名學生出發,直至本組最后一名學生回到起點,比賽結束,用時最短的組獲勝(圖3-2)。

圖3-2 齊心協力“碾麥子”
游戲規則:比賽時除了手腳外,身體其他任何部位都不允許接觸地面;雙手沿著圓弧移動,雙腳在圓外。
游戲目的:發展協調性及上肢力量,提升投擲能力。
場地器材:操場劃3個同心圓,直徑分別為1m、2m、3m,在距離最外圓10m處劃1條線作為投擲線(圖4-1)。每組準備1個網球拍和3個沙包。

圖4-1 精準“揚場”游戲場地
游戲方法: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組,每組學生站在投擲線后,雙手持網球拍將沙包擲進圓內。沙包落在中心圓(含邊線)得5分,落在中間圓(含邊線)得3分,落在最外圓(含邊線)得1分,未擲進圈內不得分。每名學生擲3次,總分最高的組獲勝(圖4-2)。

圖4-2 精準“揚場”
游戲規則:擲沙包時腳不能越線,須雙手持拍進行投擲。
游戲目的:發展學生的下肢爆發力和核心控制能力。
場地器材:30m跑道,健身雪橇及杠鈴片。
游戲方法: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組,每組學生再分為人數相等的2個小隊,分別站在跑道兩端。比賽開始后,起點的第一名學生出發,將載有杠鈴片的健身雪橇拉至終點,與對面小隊的第一名學生擊掌后,該名學生接力拉雪橇出發,依次接力進行,直至本組所有學生都完成(圖5),用時最短的組獲勝。

圖5 負重前行“拉麥車”
游戲規則:針對不同年級、男生和女生,可設置不同重量的杠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