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瑩 張鵬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第六中學,255063)
比賽是運動教育模式的設計主線,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不同項目、學情在設計比賽時要根據各自的特點。筆者在實踐中發現,針對初學階段較復雜的學情,在設計比賽時,應圍繞教學內容進行遞進式的比賽,在比賽的變化中逐步增加戰術和技術的復雜性,促進學生對項目的認知,提升運動技能。
在運動教育模式的分組環節,選項教學班可以原有行政班為單位,有利于實現課堂比賽與學校級部籃球賽的結合,更具真實比賽情境,促進團隊凝聚力。以筆者所在學校七年級男生籃球選項班為例,七年級共6個行政班,籃球選項班由每個行政班的8名男生組成,共48名學生。在選項教學前,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運球、傳球等技術,但只有少部分學生在比賽中有得分能力,多數學生欠缺戰術配合意識,學生之間的籃球技能水平有較大差異。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將各組學生分成A、B2個級別各4名隊員,A級與A級比賽,B級與B級比賽,使比賽雙方勢均力敵,使比賽更激烈精彩,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各隊賽季前抽簽決定賽區與場地,1號場地參賽隊伍為1、2、3號簽,2號場地參賽隊伍為4、5、6號簽。
運動教育模式的賽季設計要符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于水平四的目標要求,《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學生要能“積極參與班級內籃球5VS5比賽或校內籃球3VS3、5VS5比賽,在比賽中正確、熟練運用所學籃球動作技術,與同伴完成戰術配合。筆者在現有學情下,以傳球為核心內容制訂的賽季目標為學生能組織和參與五人制比賽,比賽中能組織快攻,并在多攻少的情境下,傳給優勢空位隊友,完成進攻。
漸進式比賽形式可以圍繞改變比賽空間的大小、器材的性質以及使特定活動的其他特征而構建。如,基于比賽場地,可以從半場逐漸過渡到全場;基于參賽人數,可以從2VS2到4VS4,最后完成5VS5;基于比賽內容,可以從前場二攻一,到搶籃板球發動快攻,再到跳球和發后場底線球比賽場景,最后完成五人制比賽(表1)。賽季由弱化防守的半場2VS2開始,比賽中設定特殊跑動路線,形成短暫的2VS1情境,讓學生判斷防守的意圖,增強傳球意識;弱化防守的全場2VS2比賽,將比賽場地擴大,但是比賽組織和內容仍然與半場比賽相似,通過模擬搶籃板球后發動快攻的比賽場景,讓學生適應全場比賽的環境;回合制4VS4比賽,通過模擬不同比賽場景學習五人制比賽規則,分為跳球場景和發后場底線球場景;五人制正式比賽,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

表1 七年級籃球選項班比賽內容的漸進設計
在比賽設計中,可以通過特殊規則的設置,解決學生在賽季中表現出的某個問題。如,為促進學生的傳球意識和能力,實現賽季目標,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助攻分”,即進攻中通過傳球完成投籃得分時可再加2分。又如,賽季中為保障比賽流暢性不安排罰籃,但這也會變相鼓勵犯規,增加團隊間的矛盾,針對這個問題,可設計“犯規分”,規定每節課全隊可以有3次累加犯規,犯滿后,每增加1次犯規,對手將獲得2分,以此減少犯規次數,保證規則的公平性。
1.半場2VS2比賽
比賽時長:10min。
比賽目的:學習如何判斷防守意圖,增強學生的賽場應變能力。
隊員站位:進攻隊員①、②站位于中線,防守隊員距離隊員①、②2m站位。
比賽方法:隊員①傳球給隊員②發起進攻,防守方需先去觸摸隊員②身旁的中線才能參與防守,創造暫時的二攻一情境。每隊只有1次投籃機會,投籃后比賽結束,雙方交換位置重新開始(圖1)。

圖1 半場2VS2比賽
2.全場2VS2比賽
比賽時長:10min。
比賽目的:學習搶籃板球后如何組織快攻,強化學生的傳球助攻能力。
隊員站位:進攻隊員①站于籃下,隊員②位于右側底線,防守隊員距離隊員②2m站位,位于罰球線持球。
比賽方法:投球到籃板,隊員①搶籃板球后傳給隊員②,開始進攻,但是要先觸摸隊員②身后的底線才能參與防守。進攻方投籃后比賽結束,雙方交換位置繼續比賽(圖2)。

圖2 全場2VS2比賽
3.回合制場景比賽——跳球
比賽時長:20min。
比賽目的:幫助學生領會跳球規則與戰術,在比賽中能組織快攻。
隊員站位:雙方按照跳球規則中圈站位,裁判員按照二人制規則站位。
比賽方法:裁判員拋球后,雙方跳球,藍隊獲得球權發動進攻,按照正式比賽要求進行,紅隊獲得球權后進攻,直到藍隊重新獲得球權,比賽結束。隊員到球員席等待下一輪比賽(圖3)。

圖3 回合制場景比賽——跳球
4.回合制場景比賽——發后場底線球
比賽時長:20min。
比賽目的:學習全場人盯人防守戰術與過半場戰術。
隊員站位:進攻方與防守方按照發后場底線球規則站位,裁判員按照二人制規則站位。
比賽方法:裁判員遞交球后,藍隊發動進攻,按照正式比賽要求進行,紅隊獲得球權后進攻,直到藍隊重新獲得球權,比賽結束。隊員到球員席等待下一輪比賽(圖4)。

圖4 回合制場景比賽——發后場底線球
5.全場正式比賽
比賽時長:30min。
比賽目的:展示學習成果,在比賽中實踐所學內容。
隊員站位:按照正式五人制比賽進行。
比賽方法:各半區小組賽決出名次后,2個半區的第3名爭奪課堂比賽第5名,2個半區的第2名爭奪課堂比賽第3名,2個半區的第1名爭奪課堂比賽冠軍。比賽采用3節制,每節8min,規定替補時間,保證學生全員參賽。第2節替換3人,第3節替換剩余2人和第2節3人中的1位。每場比賽之前,需要提交比賽各節人員名單。
場地的安排是賽季漸進設計的主線和重點。為了實現課堂組織的有效性,需要學生在課前明確準備活動、練習和比賽的位置,因此要設計有序的場地輪轉方案和場地功能區。
場地功能區設有比賽區、球員席和記錄臺3個位置(見圖1~圖4)。場地使用的輪轉順序按照《籃球規則》實施,對所有的比賽,在競賽日程表中隊名列前的隊(主隊)應擁有記錄臺(面對比賽場地)左側的球隊席和本方球籃。而裁判組將按照A 、B層級分別加入2個隊伍一起完成準備活動和練習。2VS2階段,A、B級比賽在不同半場內同時開始,半場2VS2分成前后半場組織,全場2VS2分成左右半場組織;在4VS4階段,A、B級輪流比賽,A級比賽時,B級在本隊球員席安排戰術,A級比賽結束后到球員席討論戰術,B級進行比賽,依次交替進行;在五人制比賽時,將按照正式比賽規則使用場地。
裁判組分為A、B組,分別執法A、B級比賽,每組安排2名裁判員和2名記錄員,角色依照課堂流程輪流承擔。1號場地裁判員與2號場地裁判員交換執裁。裁判員在2VS2階段主要進行各種違例和犯規的判罰實踐,在回合制場景階段主要進行基本跑位的實踐;記錄組進行填寫簡易比賽記錄表的實踐,并能正確記錄助攻次數和犯規次數。每節課后,教師帶領裁判組成員進行工作總結。
運動技術學習只有在真實的運動情境中才會發揮最大效益。當體育運動以競賽的形式展開時,學生的體育經歷變得更富有意義和趣味。因此,在設計賽季時,應明確比賽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所以比賽的內容、參賽流程、團隊合作等各種問題等都要仔細考慮,實現學生在比賽中學習、在比賽中鍛煉、在比賽中成長的目的。
本期“案例研析”主持團隊名單
主 持 人:浙江寧波 陳昌福
成 員:山東淄博 付國超
江蘇蘇州 呂存款
浙江湖州 馬曉敏
浙江義烏 鄭 飛
江蘇南通 馬留杰
山東泰安 李寧寧
山東濟南 李新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