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金娥 韓海英
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在單調冗長的識字過程中,簡單機械、枯燥無味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容易產生疲勞,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且壓抑了其思維能力的發展。我們可以借助傳統文化滲透的方式, 運用古詩詞背誦、猜謎語、對對子等多種形式,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拓寬學生的識字途徑,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進而從機械地死記硬背漢字的筆畫轉到積極、主動地去了解每個漢字背后的美麗故事。這個變化會令索然無味的識字教學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孩子們會感受到漢字的魅力,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會更愿意學習語文。
語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文化的弘揚也離不開語文,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識字寫字中,不但可以提升孩子的文化素養,且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品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孩子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漢字蘊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寫字教學要從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到領略書法的審美價值;從初步嘗試到學會欣賞;從練習到表達。因此,要達到《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學目標:“注意通過識字與寫字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我們需要讓學生在文字內核中感受漢字蘊含的美。正如魯迅先生說的“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因此,我們在寫字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能正確的布局字的間架結構,比畫精準到位,更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文字之美,讓心靈在美中得到啟迪。
要提高小學生識字的能力,就必須“進一步研究小學識字教學的規律,包括學生的漢字學習的認知規律和漢字本身的規律”。學生漢字學習的認知規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義識記,而形象感知和意義識記漢字最主要的是應充分考慮漢字的特點,以提高識字教學效率。例如由“一輪明月”的“輪”想到了車子之輪,進而想到月圓如輪;由“一面鏡子”的“鏡”懂得了古人曾磨銅為鏡,鏡子是平面的,而且又是用以照人的臉面的,所以稱謂它的量詞用“面”。掌握了字理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常見的偏旁部首的含義,學生就能形成識字的能力。
在當代的諸多識字教學范例中,有很多也是滲透傳統文化識字因素的,如集中識字、字族文識字、字根識字等,而“借助傳統文化識字法”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識字效率。通過我們的努力,獲得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字理識字教學重視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求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進行。文字是抽象的概念符號,從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到對抽象符號的掌握,中間有一個過程。漢字的本質特點是其表意性,這樣就決定漢字的形與義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即使漢字經過隸變和歷代的簡化,漢字原來的線條變成了橫、豎、撇、點、捺等筆畫,使得許多漢字不能因形而知意了,但是現行漢字仍然保存著象形的痕跡。運用字理識字教學法就可以借助一些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溯到造字時代的象形之貌和造字意義,使識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使字形與字義的關系聯系起來,通過各種直觀手法,形象的語言,把漢字的構形理據一一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引導他們去觀察、思考,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一種教育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兩次訓練就能掌握的。只要你愿意,記下自己成功的案例,就是自己最寶貴的財富。因為,當我們再次遇到相同的情景時,那些成功的經驗就會浮現在眼前,使自己工作游刃有余。
32145003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