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一直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傳統女人呂愛梅,做了人生中最壯烈的一次叛逆:逃家。一輛電動三輪車,兩個癱瘓的兒子,一個年幼的孩子,一個不認字的農村婦女,從家鄉出發,目的地:鄭州。

在呂愛梅看來,自己是有過一段幸福平凡的時光的。她沒有什么大的野心,相夫教子、操持家務。丈夫朱二毛雖年長她13歲,勝在為人老實本分。“人老實,對我好,能賺錢。”呂愛梅要的向來不多。
當初朱二毛有頭腦,敢闖蕩,在1982年他們家就成了村里有名的萬元戶。這一年,他們的孩子朱小強降生,讓這個家庭看起來格外圓滿幸福。直到朱二毛有一天突然聽不見了。夫妻倆趕快去了醫院,診斷得知:朱二毛雙耳失聰,神經性耳聾。隨著一次次治療,家底被掏空,絕望和失落壓垮了朱二毛,也壓垮了這個家。朱二毛開始不事生產,成日怨天尤人,脾氣也變得日漸暴躁。當時的呂愛梅沒有想過停止這樣的生活,忍受已經成了她習慣的一部分。
1990年,年僅8歲的兒子朱小強突然渾身無力,無法行走。但是當時家里已經為了給朱二毛看病一貧如洗。“沒錢去給小強看,縣醫院都沒去成。”說起這段經歷,呂愛梅有遺憾和愧疚。
后來,癱瘓在家的朱小強靠著聽收音機,了解這個世界。聽壞了3個收音機后他才知道:自己這是肌萎縮側索硬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漸凍癥”。1996年,14歲的朱小強徹底癱瘓在床。呂愛梅變得格外忙碌,抱著兒子起身、洗漱、出門,一口一口喂兒子吃飯,填滿了她的生活。
為了掙錢,她臨產前還在地里割麥子。“跪著割,沒錢嘛,當時什么都吃不上。”為了掙錢,她走街串巷做生意,賣過麻花,賣過小吃。在這期間,她又生下了大女兒和二兒子朱小猛。她同樣對兩個孩子傾注了大量心力,只祈求他們健康平安。然而,漸凍癥再次給予這個千瘡百孔的家庭一記重擊。
10歲那年,在石家莊的醫院,朱小猛也被確診患上肌萎縮側索硬化。僅僅4年后,朱小猛癱瘓在床,從開始可以自己吃飯,到后來只有兩根手指可以動。這也徹底壓垮了朱二毛,失聰后所有的負面情緒,人生的不得志,孩子不健康的悲劇……轉化為暴力,一拳一腳都打在了呂愛梅身上。
呂愛梅依然忍著,在此期間生下了小兒子。但是她始終在思考、猶豫,要不要逃跑,直到大兒子拍板定案。“這個家待不下去了,不走等著他打我們嗎?”于是那一天,一直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傳統女人呂愛梅,做了人生中最壯烈的一次叛逆:逃家。一輛電動三輪車,兩個癱瘓的兒子,一個年幼的孩子,一個不認字的農村婦女,從家鄉出發,目的地:鄭州。
“沒有親戚,沒有錢。”呂愛梅很愛笑,時常爽朗大笑的她談起那段時間,還是會久久地沉默、哽咽。“都不知道是怎么過來的。”開始時他們露宿街頭,幾乎靠乞討為生。在外打工的女兒聽說母親在鄭州,趕來為他們租了房子,呂愛梅才算在城里短暫安定下來。為了生存下去,她去買了個二手音箱,帶著兩個兒子去街上唱歌。
曾經有人讓呂愛梅把兩個孩子的上衣脫掉,這樣看起來更“慘”,可以賺到更多的錢。但是他們一家人不愿意。“我的孩子身體不好,但有尊嚴。他們明事理的。”
“每天睜眼,看到孩子們都好好的,我就安心。”所以她總是笑,生活再苦,她也會爽朗大笑。即使每天要照顧兩個孩子的生活起居,對于她來說愈發吃力。2017年,朱小強的病情突然惡化,被推進手術室切開了喉管,她殷殷切切哭喊著:“小強,小強,你可別把媽媽丟下。”呂愛梅也還是會流淚的,她沒那么堅強,只是為母則剛。
朱小強似乎聽到了呼喚,頑強地活了下來,只是從此之后再也離不開呼吸機。從前唱歌謀生的法子不能再用,呂愛梅也無法出去打工,因為兒子一秒都離不開人。逼到絕路上,他們想到了“直播”、拍攝短視頻。
拍攝的主題是做美食。在給抖音號起名時,兒子們一致敲定,就叫“有娘就是福”。呂愛梅開始對于這些一竅不通,常常拍攝了一天素材,最后無法使用。朱小猛心疼媽媽的辛勞,卻對此無能為力。呂愛梅卻把兒子的好掛在嘴邊。兒子是聰明的、努力的。二兒子朱小猛依靠兩個能動的手指完成所有視頻的剪輯,同時如果有采訪和合作的邀請,也是朱小猛在負責接洽。娘仨就這樣,跌跌撞撞走在“創業”的路上。
最初,朱二毛來找過他們,看到呂愛梅做直播,他一把摔了設備,指責呂愛梅不務正業。但她已不是當年那個逆來順受的“好妻子”。“他不給播就不播了?都要吃不上飯了。”呂愛梅只想給自己和孩子找條活路,只要不偷不搶,怎么不是正業?
開始收入不多,所以呂愛梅只敢做最普通的家常菜。食材都價格低廉。“粉絲叫我做豬骨頭,我總說下一次,有時間做。其實我就是不舍得買,豬骨頭多貴啊,買了,幾天生活費都沒了。”后來逐漸累積了一些粉絲,在大家的建議下,呂愛梅的抖音直播帶貨也正式開始了。說起這事,呂愛梅覺得自己做回了老本行。“以前在老家,什么都做過,走街串巷做生意,這做著做著又做回來了。”
每天晚上,20點開始,呂愛梅就笑著開始直播了。在鏡頭前,她保持著爽朗和快樂,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她因為長期的勞累,經常感到全身疼痛,有時要吃止疼藥才能繼續直播。當問起呂愛梅要不要休息時,她總會笑著說,沒事。因為這份工作帶來的不僅是可觀的收入,更是體面、尊嚴、自食其力的機會。
“我以前從來不舍得買肉,買零食。后來有些觀眾、廠家會給我們寄來。尤其是廠家會寄來樣品,我兒子就試吃。”呂愛梅美滋滋的,似乎有了天大的好運,似乎老天從未如此眷顧她。“現在敢花錢了。那天我買了牛奶,給孩子們喝,我以前從來沒舍得買過。”
“不好的東西咱不賣。”他們選的貝貝南瓜、鐵棍山藥都是有品質的爆款食材,再加上呂愛梅一手好廚藝的加持,受到很多網友追捧。即使每天已經超負荷在工作,呂愛梅和兒子依舊堅持試吃、選品。
談及抖音直播帶貨,呂愛梅想的是,支持孩子的想法,也解決一下經濟的困難,希望未來有一天,醫學進步了,孩子的病能治了,可以放心去治療。而呂愛梅的孩子們想的卻是,如果有一天他們走在媽媽前面,媽媽能夠以此為生安度晚年。這溫柔的雙向奔赴,他們無法訴諸語言,卻全埋進了生活艱難繁重的日常。
殘疾和病痛組成了生活的苦難,但這不妨礙呂愛梅笑著打開抖音直播,說一聲“家人們好,我是呂媽媽。”就像呂愛梅說的,“笑著活比哭著活有力氣,我們先顧好活著時候的事情。”
摘編自網絡
343450190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