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劉燁燁 姜玉函 朱浩銓
滑雪賽場,運動健兒們英姿颯爽,讓人連連叫絕。每一場精彩比賽的背后,都有這樣一群人在默默守護。他們是醫療隊中的“特種部隊”,拿得起柳葉刀,踩得住滑雪板,手術臺上穩如泰山,賽道救援快如閃電,他們是中國第一代高山滑雪醫生。
孫旭,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醫生,2018年申請加入滑雪醫生隊伍,如今他已經歷了4個雪季的磨礪。
作為中國第一支滑雪醫療保障團隊的一員,他將職業技能和個人愛好完美結合,北京冬奧會,在最危險的高山滑雪賽道旁,他與時間賽跑。
小海坨山,海拔2198 米,7 條雪道蜿蜒而下。這里是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也是孫旭要堅守的陣地。
高山滑雪被譽為“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是最具觀賞性的冬奧項目之一,“同時也是速度最快、危險程度最高、救援難度最大的冬奧會比賽項目之一。”孫旭對《民生周刊》記者說。

孫旭
滑雪醫生的工作內容是什么?孫旭的妻子曾調侃他是“滑雪里頭最會看病的,醫生里頭最會滑雪的人”,事實上,這真不是一句玩笑話。
時速可達140公里!
速降比賽中,運動員最快速度可超每小時140公里。他們的血肉之軀就像是馳騁在冰海雪原上的F1賽車,稍有閃失,就可能發生致命損傷。
與一般滑雪賽道不同,高山滑雪賽道使用的是“冰狀雪”,表面非常光滑,危險系數較高。如遇緊急傷情,醫生們需要跪在雪地上做心肺復蘇,趴在陡坡上進行氣管插管。
為了精準搶救,即便雪場體感溫度動輒零下30℃,訓練時仍要摘掉手套徒手操作。“每次訓練結束都凍得手腳麻木、全身冰涼。”孫旭說。
受傷率15%!
據了解,高山滑雪受傷發生率高達15%,是雪上項目中受傷率最高的一個,也是醫療救援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每個滑雪醫生的背包都重達15 公斤,里面裝著氧氣筒、吸氧面罩、止血繃帶等幾十件急救用品。孫旭說:“運動員受傷時,我們還要用注射儀器將注射液提前抽取帶在身上。”
4分鐘到達救援現場!
根據國際滑雪聯合會醫療指南要求,運動員在賽道上任何地方摔倒受傷,醫療救援人員都必須在4分鐘內到達現場。
這么短的時間、這么難的賽道,怎么過去?
受場地限制,醫療團隊沒法使用纜車、雪橇、摩托,滑雪板和帶冰爪的滑雪鞋是救援人員在賽道內僅能使用的兩種移動裝備,這就要求承擔醫療救援任務的醫生有足夠高超的滑雪技能,能夠熟練地滑降至受傷運動員身邊。
在實際比賽中,一旦運動員摔倒受傷,巡邏員首先滑到現場,進行初步檢查和評估,如果運動員傷情較重,不能自行離開賽道,巡邏員立即匯報醫療官,醫療官根據運動員受傷情況派出離現場最近的滑雪醫生前往救援。“實際上我們在平時訓練時,都是要求自己一分多鐘就得滑到現場。”孫旭說。
“我起先一直不敢嘗試這項運動。”孫旭坦言,自己一開始并不是滑雪發燒友,因為工作的原因,每到雪季總能遇到各種摔傷的病人,“一問原因,很多都是因為滑雪”。
孫旭和冰雪的緣分要從2016年說起。
那是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后的第一個雪季,孫旭的女兒學起了滑雪,“我跟著孩子嘗試了下,發現就像開車有交通規則一樣,滑雪也要遵守雪聯制定的規則。在安全的前提下,滑雪是一項非常有魅力的運動。”
“它會令人著迷。”孫旭感嘆滑雪其實有很多門道,結合了物理知識以及一些身體調節的技巧,值得人去琢磨。“滑雪運動讓孩子更親近大自然了,速度類的運動給了他勇氣與信心。”
說起和冰雪運動的緣分,孫旭還有個身份—北京冬奧宣講團成員。他曾將滑雪醫生的故事講給很多人聽,也感動了很多人,北京冬奧宣講團更是集體獲得了“2021北京榜樣”特別獎。
2018年,北京冬奧組委和北京市衛健委共同吹響了集結號,“中國冬奧滑雪醫療保障夢之隊”應運而生。
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醫三院等十幾家醫院共抽調72名臨床醫護人員,厲兵秣馬,開始雪地救援和滑雪技能培訓。經過連續4個雪季的培訓和選拔,36名業務精湛且滑雪技能突出的醫生,最終留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參與賽道一線救援。“我們凝聚力很強,大家非常團結,每天都一起參加保障。”孫旭說。
摔倒和受傷是家常便飯,醫療隊多名隊員發生過嚴重外傷,脊柱骨折、肢體骨折、韌帶損傷、顱腦外傷。“即使這樣,大家基本上休養好就歸隊,甚至有隊友腿里還打著鋼釘就回來和我們一起訓練了。”
家人支持嗎?孫旭直言:“我沒有什么后顧之憂,家人都覺得這是一個光榮的任務。”在孫旭看來,救人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份責任,在冬奧賽場上,雖然不是身披國旗站在領獎臺上,但也是在盡全力實現自己的理想,“誰還沒有顆為國爭光的心呢?”
海坨山上,白雪皚皚,云海隱現,雪道逶迤,孫旭們穿著橙色馬甲,分外顯眼,正如他們火熱的心,讓這個冬日溫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