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李楊詩宇 朱浩銓
近8 年,26 個國家,47 座城市,一段夢幻一般的奧運之旅,他將“中國故事”帶到世界各地,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為他點贊。
故事的起點是2007年6月,侯琨大學畢業,作為第13屆世界奧林匹克收藏博覽會志愿者,他與奧林匹克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2年1月1日,侯琨開始了一段奧林匹克環球行。
旅行中,他最常聽見的3個字大概就是“為什么”:為什么開始?為什么來到這座城市?為什么要看這些,有什么意義?……
“初衷其實很簡單。”侯琨說,“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極大地激發了我們的奧運熱情,我想看看,奧林匹克運動到底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能夠吸引全世界的人參與。”
奧林匹克運動為何有這么大的魅力?帶著這樣的疑問,侯琨走過了我國奧運首金的誕生地洛杉磯,尋訪3 次舉辦奧運會的倫敦,光臨風景如畫的小城圣莫里茨……如今,回看旅程的初期,侯琨承認一開始有些機械,大多是到達某個城市,按計劃去參觀當地的奧運博物館和奧運場館,碰到人就聊兩句,拍下到此一游的打卡照片,就像來打卡的觀光客。

侯琨參加冬奧會火炬傳遞。
但走著走著,由外而內,情況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2015年7月31日,北京冬奧會成功申辦改變了侯琨的旅行。
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侯琨作為民間助威團一員,見證了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這是畢生難忘的。”侯琨仍清晰地記得那種幸福感和當時激動的心情。
此后的旅程,他開始將“中國故事”、“北京冬奧會”進展和理念分享給旅途中遇見的人。在1984 年冬奧會的舉辦地薩拉熱窩,侯琨遇見一位老人。臨走時,當老人得知北京將舉辦2022年冬奧會時,他說:“中國的發展很好,很讓人羨慕,只有強大的國家才能辦奧運。如果可能,我也希望到時能去北京看比賽。”
近8年的時間,26個國家,47座城市,侯琨將“中國故事”帶到了他所到達的每一站。雖然地理上的距離無法改變,“但當他們通過我的分享對中國有更進一步了解的時候,我就會特別高興”。連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先生都為他的旅行點贊:祝賀你完成了一項真正的奧林匹克行動,感謝你對傳播奧林匹克價值觀作出的巨大貢獻!
環球旅行結束后,侯琨還按照計劃尋訪了非奧運主辦地的發展中國家,“未來我的旅行還將繼續,這次我將帶著更多有關北京冬奧的故事開始新的旅程”。
未能遠行的日子里,侯琨感受到冬奧是切切實實“家門口”的變化,看得見摸得著。
在侯琨看來,作為“雙奧之城”,近年北京硬件設施不斷提升,生活越來越便捷,幸福感越來越強;周邊喜歡冰雪運動,喜歡通過運動的方式來聚會的人也在不斷增加,“每個人主動參與冰雪運動的積極性更大了。”侯琨正在念幼兒園的女兒,也是其中一員,“她很喜歡花樣滑冰,冬奧會結束以后,我想帶她去試試”。
隨著冬奧會的臨近,作為奧林匹克收藏愛好者,侯琨家中有關冬奧會的收藏漸漸多了起來;而作為北京冬奧宣講團的一員,侯琨的生活也因北京冬奧會變得忙碌且充實。
侯琨曾經有一個夢想:在2022 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前,現場為總計10萬人進行奧林匹克文化講座,分享他的奧林匹克環球行經歷,帶領大家感受冬奧的魅力。
侯琨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如今這個夢想已經實現。
作為北京冬奧宣講團成員,他頻繁出現在各種論壇、節目和宣講活動上,分享自己的奧林匹克故事。宣講團的成員們,也將冬奧會具化到個人的故事上,通過自身故事一點點拉近聽眾與冬奧會的距離。在演講的過程中,侯琨深刻感受到,人們對于冬奧會的關注度在不斷提升,尤其是青年學生,他們喜歡聽關于奧林匹克故事,也喜歡看那些來自全球的奧運文化收藏品。

侯琨在1932年和1980年兩次舉辦冬奧會的普萊西德湖(美國)。
侯琨向《民生周刊》記者講了個小故事:那是一次走進中學的冬奧宣講,小小的校園禮堂,被學生填得滿滿當當,孩子們全程聽得認真且興致勃勃。講座結束后,他收到不少來自學生的分享筆記,“大家都寫得特別認真,雖然以他們的年齡很難真正參與到冬奧會的比賽或觀賽中,但從文字中你能感受到,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到冬奧會當中”。
在侯琨的社交平臺上,記者注意到了一條留言,“今年夏天奧林匹克真正進入了我的生活。”這條留言來自一位參與過冬奧會宣講團講座的大學生,去年他對這一切并不感興趣,但隨著距離冬奧會越來越近,他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冬奧會也正在影響著他的生活。
在侯琨看來,奧林匹克就是一種生活方式,體現在我們生活變化的小細節里。
當下,在冰雪賽場上,奧運健兒和殘奧會健兒正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奇跡。
賽場外,從“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到如今“一墩難求”,人們對冬奧會的熱情處處可見。
冬奧不再只是一個概念,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完美的2022 年2 月4 日,完成了夢想中的北京冬奧會火炬手……”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結束當晚,侯琨在朋友圈里寫道。
2月4日下午,北京大運河森林公園,侯琨作為008號火炬手,正式接過火炬。這不是他第一次成為奧運會火炬手,但這無疑是最特別的一次。
“能夠在家門口傳遞北京冬奧火炬是我一生的榮耀,這必將激勵我更好地在全世界傳播奧林匹克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感謝奧林匹克運動帶給我的溫暖。”侯琨說。

侯琨在1968年格勒諾布爾(法國)冬奧會主場館前。
從志愿到愛好再到職業,今年是侯琨與奧運結緣的第15年,在奧林匹克領域,有關他的標簽在不斷變化著:國際奧委會文化和奧林匹克遺產委員會委員、北京冬奧宣講團成員、奧林匹克文化推廣人……如今標簽又多了一個——2022 年北京冬奧會火炬手。
2 月7 日,虎年第一個工作日,侯琨把“家門口”傳遞的火炬捐贈給了香山革命紀念館。
談起捐贈原因,侯琨向《民生周刊》記者表示:“我希望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來參觀時,看到‘飛揚’火炬,能知道我們國家通過一步一步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希望大家更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冰雪運動,關心北京冬奧會,開始了解奧林匹克,作為一位奧林匹克文化推廣者,這些年輕人對奧林匹克的關注,對價值觀的認可,也代表了未來我們推廣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支撐力量。”侯琨對記者說道,“這就像是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先生所認為的,青年人才是社會變革和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最主要力量。”
侯琨希望每一個聽完他的故事后被感染的人,都能接過這把“火炬”把它傳遞下去:“未來,我也會將東西方文明互鑒的精髓傳遞給更多的中國青年人,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奧林匹克運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