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 風(甘肅)[藏族]
大沽河是膠東半島的母親河。
是擁抱黃海的青島之子。
我沒有近距離去流覽大沽河的榮耀,只能打開中國地圖,透過厚實的鏡片去探尋一條流經招遠、棲霞、萊州、萊陽、萊西、即墨、平度、膠洲、嶗山等九縣區的河流,它的年齡恐怕已經有千年之久。
大沽河蒼老的身軀承載著潴河、小沽河、五沽河、落藥河、流浩河、桃源河的興衰和榮光,涵養著青島境內一百五十七公里生靈的繁衍生息。
面對浩淼如煙的水系,我要透過歷史的典籍,在燈火闌珊中翻撿《春秋左氏傳》《左傳·晏子》中有關描述大沽河的精言妙語,耳畔回響起“沽水起北海至南海,行三百余里,絕齊東界。”頓時,我驚醒于這奇異的表述,敬仰于這靈動之水帶給我想象的遼闊和視野的撼動!
透過大沽河水草豐盈,百鳥飛臨的奇觀,我瞬間想對大片濕地的迷人景色傾情吟唱,從大沽河迷人的眼神里我讀懂了從南岸萊西一路高歌,在綿延百余公里的渾厚抒發中把母親河的慈愛和呵護送達即墨古城。
遠眺夜幕下的大沽河狀如飛龍,呼嘯著穿越千年膠東大地。
亞洲閘王,九個神靈之子護佑母親河安然無羌,三百多電子眼,掌控著大沽河全流域的大動脈。
步入古槐林,一千余畝千年槐樹群,在清風吹拂中傾訴大沽河流的變遷。
十九座,十九座啊,這些橫跨母親河的攔河壩是青島的一張張平安符。
呵,大沽河,一條充滿靈性和智慧的河流,永不枯竭的河流!
我在夢中把沾滿黃土鮮活氣息的腳掌安放在青島中山路的南端,一個橋身從海岸上直插如夢如幻的青島灣,那里除了大海的肌膚不停地拍打青島的晝夜神經,其余的都交給了那浩繁如星、橫跨時空的驚鴻一瞥,一幕幕沉重的歷史片段,隨時光豁亮呈現。
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誕生的棧橋,是清廷軍事防御建筑的新生兒,在一百多年戰火涂炭中歷經侮辱、洗禮和創傷。試看今朝,夜幕下流光溢彩的棧橋,每一根繩索都時刻抖動著抵御倭寇的神經!
撫摸橋的周身,追憶四百四十米傷痕斑駁的棧橋,那生動演繹的青島故事,倏忽間,情節連同潮涌舟動,如一簇簇聚合的浪花,迅疾地綻放又凋謝。遠望那佇立在時光深處的回瀾閣,正仰首接納層層巨浪的傾慕和萬千民眾的賞悅。
我從祖國的版圖上正視著千年戰火錘煉后,從《戰國策》《史記》中露出秘笈一樣的身影,穿越了戰國、秦、隋的滄桑煙云,公元596年把根留在青島的腹地,三大夫的美名典藏于史,從此這個即墨古城便有了一千四百多年盛而不衰的創業史!
似在夢中,我涉過黃河的十八彎,把雙足貼近大沽河旁的即墨古城,腦海里不斷浮現三大夫剛直不阿、田單破燕、田橫五百士、郭琇三疏等典故畫面,敬仰之情頓生,豪俠大儒之氣充盈周身,我于這青島的文旅核心,舉盞長飲,揮毫賦詩,那雪域天籟之音響徹,即墨“一城、兩街、十景、十三坊”歡愉沸騰,整個古城文廟的璀璨里唱誦著孔夫子《論語》的絕美華章。
解讀一座歲月崢嶸的古城,探尋它閃爍著泱泱文明之光、古今絕妙融合的宏偉印記,那1400年依然矗立齊魯大地的宏篇巨制,是膠東半島呈現給新時代最輝煌的禮贊。
俯瞰蒼茫即墨,悠悠千年古夢,賦予這座神秘的古城太多的靈氣和豐厚的文化積淀,皓月當空之時,我在故鄉甘南打開即墨封存的記憶,在月光微寒中想那座古城不朽的故事和神秘的傳說,正在時光的流瀉中緩慢老去,印痕漸行漸遠,隱沒于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