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啟迪 張家會
伴隨著教育創新發展的多元化變遷,以及新興科技的不斷涌現,素質教育也不斷衍生出新的內涵。可以說,在當下教育行業面臨歷史性變革的時期,教育創新對于教育的發展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發展素質教育是新時代的戰略任務。而素質教育的創新也是引領著我國教育邁入極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實事求是地將教育創新方法有效落地的保證。不但為探討創新型素質教育的路徑以及科學教育發展的可能性提供了有效例證,也成為新時代我國教育研究的重大課題和教育實踐的時代命題。


在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在我國教育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新起點上,發展素質教育要牢牢把握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傳統的教育模式和體系難以完全適配當前技術的飛速變遷,包括教育理念和手段在內的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以切實滿足青少年的成長需求。因此,教育機構應在遵守國家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積極擁抱科技發展創新教育模式,從而教育出符合新時代要求、具有持續競爭力的青少年,為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為祖國培養新生代力量。而這也對青少年的學習方式和技能培養、素質要求方面提出了較大挑戰,相對于早前的“唯分數論”,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獲得了更多關注。

現下,可以將教育創新在青少年培養方面分為5 個核心:第一,把知識從課本搬到實踐中去,活學活用,讓教育不再是紙上談兵,促使青少年可以將學習到的內容更加立體化、全面化地運用起來;第二,培養青少年獨立思考、觸類旁通的創新意識,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將青少年局限于學習課本知識當中,而教育創新的發展則可以引領青少年群體打破常規,堅持實踐出真知,通過自主探索思考得出結論,從而證實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并非是“空想”;第三,注重手腦協作、團隊互助的健全人格發展,單一化的傳統教育難以滿足新型的社會人才需求,創新教育在不斷推陳出新、飛奔向前的同時,不僅推崇動腦動手、交流合作的教育創新模式,更肩負提高青少年身體健康、心理素質全面發展的時代使命;第四,多元文化、學科整合,教育創新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幫助青少年將知識點分解、分析、運用,并融合對綜合學科知識的全面剖析、理解,拓寬自身眼界的廣度與深度,實現綜合能力的培優;第五,具備團隊協作、管理領導團隊的能力,通過讓青少年參與團隊活動并一起完成各種項目,有助于提高其在群體實踐中的自我賦能、學會發揮團隊的力量,懂得“合作共贏”。
青少年作為教育的第一受眾,在全民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也將在身體健康、心理素質、教育知識等方面獲得全方位的培養,并通過各項學習逐漸挖掘和提升自我品格,習得社會交往的必備技能,同時在無形中促進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與自我展現。通過素質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學習能力,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而教育工作者則需要對青少年內外兼修的成果進行評估,通過設立全方位、多樣性的實踐評價體系,不斷總結和評估教育創新的有效性,并根據教育結果的呈現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升與改進。同時,應建立良好的教育互評互動機制,確保師生溝通路徑的暢通性,鼓勵教育工作者深入到青少年中去,根據其真實反饋,迅速做出相關回應并進行有效調整,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形式化的問題。
素質教育倡導實踐創新,當今社會教育是帶有鮮明的時代性的。素質教育將學科內容整合再分解,以學科知識點為基點再造,打破傳統教育的桎梏,引領青少年成為鮮活的新時代優秀青少年。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許多教育培訓機構也開始進入轉型階段,教育的接力棒更多傳遞回校園教育主陣地,以及家庭教育的手中,因此學校專業教育工作者以及青少年的監護人應切實提高自身教育培養能力和專業素養,積極承擔起教育責任。

青少年教育的核心在于主觀能動性,教育的目的除了知識的傳遞和技能的培養外,更多的是激發青少年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塑造其高尚的精神與人格。在攀登知識的高峰過程中,勢必會遇到種種難關,其中挫折教育也是必經之路,適度的挑戰也將對青少年的性格起到砥礪作用。只有合理地結合激勵手段與適度施壓,才能最大限度激發青少年的潛力。同時也應充分考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造成負面情緒過載,引發不良后果。在接受教育到實踐出真知的道路上,青少年需要樹立與不同社會屬性的群體共存共生的認知,需要有在群體中找到自我定位的意識,更需要有領導團隊進行群策群力的管理能力,同時青少年也應明確自我,學會整合團隊的力量,進而為社會添磚加瓦。
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青少年不可忽視的使命,因此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素質教育的堅強后盾,有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青少年在新時代的教育篇章里創新、創造。素質教育將學科內容整合為一,引導、尊重青少年的個性化發展,促進青少年的主動發展,讓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可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從理論到實踐、發現到探索、思考到結論,素質教育在滿足青少年對教育時代的夢想的同時,更要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多元創新。
素質教育作為當下教育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青少年即行之、促知之。“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滿腹經綸得以渲染紙墨成章,將“想到”改寫為“做到”,將“學到”變成“學會”。教育創新首先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再者是身教大于言傳的,最后素質教育主要的目標是培養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教育要落到實處”指的是要解決教育的突出問題,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思想,即素質教育以“知行合一”為導向,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同時還要克服形式主義、解決實際問題,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相比傳統教育的“說”,素質教育更為重視被教育者的“做”,倡導“把教育帶到實踐中去”的理念,鼓勵青少年通過自我探索得出預設結論。素質教育是基于創造的學習,鼓勵青少年大膽創新,走出校內知識的圍墻,去往真實環境中驗證所想、得出所思,通過與外界的適度鏈接建立起學校與社會的協同機制,將知識、教育和產業鏈環環相扣,形成校內外相互對話、資源共享的新模式。素質教育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過程鋪設了兩條軌道,一是知識智慧的輸入,二是思維行動的輸出。只有通過不斷的深入學習加之有針對性的實踐,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鼓勵讓教育去到社區、田野、企業,甚至不同城市、不同群體中,學習場景的隨機切換,可以在無形中歷練青少年針對不同場景下對環境、人文、習俗等各方面的應變能力。學習群體的未知構建,也將成為青少年團隊協作、互幫互助、領導帶隊、綜合管理能力的進步驅動力。
開創素質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互相溝通、積極協調、有效配合。“讓教育回歸本質”,營造“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良好環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優良的社會環境和先進的教學理念,為青少年的學習和成長提供了優質的教育條件,幫助青少年更好地吸收知識、快速成長;而青少年在未來也將陸續成長為社會的棟梁之才并反哺社會,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優秀的青年在教育崗位繼續發光發熱、育人育才,將知識與智慧一代代傳遞下去,同時作為有生力量持續為社會的進步培養新鮮血液,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