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艷
(作者系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華中小學校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的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角度講,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為重要。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提出,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因此,各中小學、幼兒園要積極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舉辦家長培訓講座和咨詢服務,開展先進教育理念和科學育人知識指導。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華中小學(以下簡稱“華中小學”)從2010 年3 月開辦家長課堂,向家長傳授科學育子方法,以期提升家長教育能力。2019 年12 月,學校參與了“家校共育”數字化項目的試驗,利用平臺提供的師資力量、媒體資源,通過打破時空、人數的限制,讓更多的師生和家長同時參與,實現家校共育效果的最大化。此外,學校還將平臺課程資源納入家長學校課程體系,家長課堂由原來的每月1 次變成每周1 次。
課程實施上,學校落實三級管理,閉環操作。學校層面:德育主任專項負責,主要是發布任務,明確要求,跟蹤記錄,評價反饋。班級層面:班主任負責加大宣傳引導、激勵反饋力度,利用線上家長會,宣傳講座內容,并總結觀看情況,對參與度高的家長給予表揚和鼓勵。家長層面:“家委會”成員參與管理,每次講座開始前,負責人都會在班級群發通知提醒大家,還會將講座錄屏發在群里,供不能到場的家長學習。
無論是學校還是班級,都要做到有布置、有落實、有評價及有反饋,形成閉環管理,讓此項工作扎實落地,保證師生、家長百分之百參與。
為了讓家長的學習更有實效,學校開設了論壇課程,主要有3 個板塊:共學共享、每周一學和今日話題。“共學共享”是每次家長課堂學習后的交流分享,由德育主任、班主任組織;“每周一學”是家長在班級群內推薦自己學習的家庭教育知識,由“家委會”代表負責;“今日話題”是家長自發在群內幫助有困惑的家長解決問題,同時班主任積極參與交流,給家長提供幫助。學校還根據學習內容不定期組織家長開展線上、線下學習沙龍。實踐課程主要由親子活動、家長義工和線上實踐活動組成,包括“21 天讀書挑戰賽”“媽媽教我做家務”“線上體育運動”等。多年的堅持,讓家長、孩子和老師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1.家長的改變:不再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更關注各種習慣的培養,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著想。主動學習的意識增強,善于總結反思,積累經驗,交流分享。學會與孩子平等溝通,能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多鼓勵、少批評,學會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法。
2.孩子的改變:心態陽光,積極向上。更加寬厚友善,懂得尊敬老師、孝敬父母,與家長關系更加和諧。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3.學校的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更加科學有效。家校溝通更為順暢,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認可度提高,家長變得更理智,出現問題時,會選擇與老師、學校溝通。
做好家校共育,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華中小學將一直在路上,躬耕不輟,跬步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