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飛雄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在校大學生、研究生保有量及畢業大學生、研究生數量不斷攀升;同時,由于國家目前正處于供給側改革和經濟轉型的重要階段,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上述二者的綜合作用下,我國的高校畢業生考研難度和就業壓力均在不同程度地上升。而對于即將面臨畢業的大學生而言,繼續讀研深造還是求職工作,成為困擾大學生的兩難之選。

考研,是一種“自虐式”成長。所謂“自虐式”成長,就是戰勝自我惰性,逼迫自己不斷進取。只有經歷了這些,才會真正明白成長的意義,才有機會體驗真實的生命。人生關鍵處往往只有幾步,不妨借助考研的契機逼自己一把,多沉潛、磨煉一番。因此,我方認為畢業后應該選擇繼續讀研。
首先,在全社會平均學歷不斷提高的當下,以讀研來提升自我的職場資格顯得尤為重要。學歷是入職的“敲門磚”,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個人工作,仿佛都越來越離不開學歷。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用人單位在篩選人才時也會設置學歷門檻——入職學歷起點。面對這種處境,讀研或許是一個比較穩妥的增值方式。
其次,讀研能彌補學歷遺憾和改變既定專業。不少優秀的人雖然本科時就讀的學校一般,沒有去到自己理想的學校,但是通過自己考研過程中的勤奮努力,實現了學歷與個人能力的提升,最終彌補了高考的遺憾。另外,某些學生當初被調劑到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逐步喪失興趣和信心,此時跨專業考研便成了最佳選擇。通過跨考,可以步入理想的城市,進入理想的院校,就讀理想的專業,從而為自己未來的個人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一定程度上,社交圈的質量意味著人脈的廣度與深度。讀研期間,在導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彼此的關系緊密,在學術研究的領域和未來的事業發展方向上已有一定的趨同性,因此在未來事業的合作方面,彼此互利共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如果想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社交,考研時盡量報考更高層次的學校。一般來說,學校層次越高,對于個人交際圈質量的提升越明顯。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當“考研一族”硬著頭皮堅持下來時,就會驚喜地發現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生活又開啟了一片新天地。未來可期,心之所向;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只有經風雨才能見彩虹,才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毋庸置疑,學歷已然成為社會衡量人才的一大指標,也是入職的必要條件。不過,通過投身讀研加持自身學歷并非唯一出路。從就業領域和學歷壁壘的角度來看,目前除了傳統工科行業、醫學、出版等行業對學歷要求頗高以外,有部分行業對學歷的束縛相對較小。比如,軟件工程、廣告傳媒等專業的學生在面臨畢業求職時,本科學歷其實也是足夠的。因此,我方認為畢業后應選擇工作。
首先,相對于考研而言,選擇就業所花費的時間成本更低。在日常生活中,時間成本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項支出。時間也是一種成本,縮短付出的時間就是對成本的節約。如果不選擇考研,省下來的復習考研時間就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如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準備找工作等。
其次,畢業后直接就業可以盡快對標行業人才的需求標準,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為今后的工作發展打下基礎。在招聘會中,很多企業在選拔人才時更加關注求職者是否有與應聘崗位相關的工作經驗。招聘方更為看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而不僅僅是將成績、專業以及畢業的院校作為選擇人才的硬性規定。從這一方面來看,大學畢業后直接就業帶來的實踐經驗會更加豐富。
最后,畢業后選擇就業并不妨礙考研。近幾年,參加工作后回到院校讀研的也不在少數。這些人在擁有了一段工作經歷后,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真實興趣所在,或是明晰了自己知識結構方面的短板。他們回到院校后,反而更加積極主動,甚至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由于他們前期在與社會的廣泛接觸中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因而在進行研究時能針對實際問題提出最新的研究方向,進而解決一些較為棘手的問題。而且,他們認識和把握問題的敏感度也會較強。
歸根結底,在今后的發展中,學歷雖是“敲門磚”,但真正讓人立于不敗之地的還是個人的綜合實力,即是別人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論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大學畢業生而言,這個“器”就是專業能力和實踐經驗,相信一個擁有超強的專業實踐能力的人,一個有學識、膽識的人,無疑會成為一個能夠為社會所需,并能夠創造出巨大社會價值的人。
(本文正反方均系作者個人觀點)
總結陳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目標。不同的人,經歷不同,背景不同,選擇也會不一樣的。考研與工作,到底該怎么選擇,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而不是盲目地跟風。當然,也可以選擇邊就業邊學習的模式,即讀在職研究生。不過,無論哪種選擇,都應當記住一點: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都應當盡力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增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