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寶華
(作者系山東省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科退休副主任醫師)

法國文學家伏爾泰曾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可見耳朵對人體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實際上,耳朵是五官中的一個精細而脆弱的重要器官,也是心靈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如果出現聽力障礙,給機體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僅會影響語言的發育,也可能影響智力、心理、精神和神經方面的健康。因此,應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及早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爭取杜絕聽力障礙的發生。

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聽力,聽力實際上就是耳朵對外界聲音刺激的感覺,指的是啟動聽覺器官、接收語音信息的一種能力。簡而言之,就是耳朵幫助人們聽到了聲音,這就是聽力。如果聽力水平良好,就什么聲音都能夠聽見,即便是微弱的聲音,也能夠聽到。另外,人們對任何感受都有明顯的主觀意識,都受興趣及注意力的影響,聽力也不例外。是否能夠聽得清楚,往往與傾聽時是否專注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心不在焉,就會聽不到,但這并不是聽力障礙。聽力是人的一種生理能力,當聲音傳入到人的耳朵中,必須先由內耳里的聽毛細胞來處理聲音信號,再讓大腦來分析,然后產生感覺,也就是聽到了。
如果有人聽毛細胞受到了損傷,即使聲音很大,仍然是聽不到,或者聽不清,更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這就是所謂的聽力障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導致了聽力下降或消失。目前,臨床上一般將聽力障礙分為傳導性、感音神經性和混合性3 種類型,治療時要先查明病因和病情的具體情況,然后才能確定能不能治愈。
噪聲刺激。有些青少年常戴著耳機學英語、聽音樂,雖然聲音已經很大,但是還不滿足。因為周圍環境嘈雜,為了遮蓋住其他的聲音,于是就把耳機的聲音調得非常大,長時間沉浸在噪聲之中。殊不知,經常聽吵鬧刺耳的音樂,人的聽神經會受到頻繁的超大聲波刺激,不僅會變得反應遲鈍,且可能嚴重地損害鼓膜,從而損害聽力,易造成聽力下降,甚至出現失聰現象。正常的聽力是10~25 分貝;26~40 分貝是輕度聽力損失;41~60 分貝為中度聽損;61~80 分貝是重度聽損;81 分貝以上就是極重度聽力損失。噪聲對聽力的危害十分嚴重,應當提高警惕。
盲目掏耳。當出現耳朵瘙癢時,有些青少年便讓父母或同學隨便取來短木棒、發夾、毛線針等物,甚至用纖長的手指甲,直接在耳朵里盲目地掏挖。實際上,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如果稍微疏忽大意,或者不慎被別人碰撞,耳道深處薄薄的鼓膜就容易被戳破,不僅會造成鼓膜穿孔、破裂,引起出血、內耳疼痛,還可能因為外耳與中耳腔直接相通,細菌乘虛而入,引起耳內感染,引發疾病。由于鼓膜參與聲音傳導,如果鼓膜出現穿孔,就會直接損傷聽力,造成聽力障礙。
過多食用刺激性食物。如燒烤、煎炸、辣椒、孜然、生蒜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往往會對耳朵的聽神經和毛細血管,造成嚴重的刺激,引起聽力下降。
壓力過大或經常熬夜。長期思想或學習壓力過大,或者經常熬夜,精神處于緊張狀態,會使內耳受到刺激,導致聽神經毛細血管發生痙攣,引起耳鳴、耳悶、眩暈等癥狀,聽力可能會突然下降。
耳部或全身性疾病。如中耳炎等疾病,以及藥物中毒、外傷及耳周病變,如鼻炎、副鼻竇炎、扁桃體發炎等,還有高血壓、貧血、糖尿病、營養不良等全身性疾病,都可能會涉及中耳腔,損害毛細胞,從而引起聽力減退。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一貫倡導的思想理念,強調要未病先防。因此,青少年朋友們應盡早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聽力障礙的發生。
避免亂挖耳朵。耳內有耵聹(俗稱耳屎)是正常現象,并有保護作用,可不能隨便掏挖。若有堵塞感,需前往正規醫院由專業醫生取出。另外,避免耳內進水,也不要將異物塞入耳道。如果耳朵癢,可用棉棒蘸75%酒精,輕擦外耳道四壁,深度為1 厘米為宜,也可以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 和魚肝油。
掌握正確的擤鼻方法。鼻腔后部與中耳腔的咽鼓管相通,擤鼻涕時若是將左右鼻孔同時捏閉,用力猛擤,可將鼻腔中的分泌物驅入中耳腔,極易引起中耳炎,致使聽力下降。因此,當有鼻涕時,應當左右鼻腔一個一個地擤,同時注意不要過度用力。
避免各種噪聲。控制聽耳機的時間,且聲音不宜過大。避免機器轟鳴、車輛喧鬧、人聲喧嘩等各種噪聲,若長時間接觸,會使聽覺疲勞,聽力急劇減退,甚至引發噪聲性耳聾。遠離爆炸現場,如放爆竹等,因為較大的爆炸聲會造成爆震性耳聾。
養成生活好習慣。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聽力減退,所以要保持樂觀心態,避免情緒激動,及時緩解精神壓力;保證生活規律,三餐定時,飲食合理,營養均衡,避免暴飲暴食及煙酒、刺激性大的食物;經常運動,避免身心過度疲勞,保證充足睡眠時間。
防治相關疾病。日常要注意預防和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各類腎病、頭部外傷、耳毒性藥物中毒,以及一些外耳和中耳的疾病等。而且,平時要細心觀察,一旦發生聽力下降,應遵照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原則”,盡快去正規醫院,請專科醫生檢查確診,有效地對癥治療,將聽力障礙消滅在萌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