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金
(作者系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區湘鋼三校家校主任)



據了解,不少家長感覺孩子越來越不服管教、對長輩越來越不尊敬,為此頭疼不已。然而,學校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發現:很多孩子的行為、道德問題其實源于心理問題,而大部分心理問題來源于家庭不恰當的教育方式。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學校、家長要從各自角度出發,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為此,學校對德育管理工作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進和創新,并加強其針對性和實效性。

為使教育共同體建設真正成為辦學行為,學校將“家校教育立式共同體”作為重要的辦學事件納入學校管理。“家校教育立式共同體”即從實體接觸、網絡溝通、書信交流或書面記載3 個維度開展教育共同體工作。工作實施主要有3 種主要途徑:面對面家長晚校、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培訓、科學使用《家校成長冊》;工作分為3 個層面:家校合作、學校引導、家校互動。
家長委員會是代表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重要校務組織,但在實際工作中,家長委員會或名存實亡,或只是充當校方的“傳聲筒”。針對這種情況,學校重組家長委員會,對其組織性質、內設機構、工作職能和運行機制等進行合理定位。家長委員會實行三級管理制,包括班級、年級和校級組3 個層面。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交流群已成為人們重要的信息交流平臺,并且它們擁有資源共享、即時通信等功能,可以作為搭建家庭和學校溝通的新橋梁。由此,學校分別建立家長委員群、班級家長群、年級組家長群,相關工作可以在群內群策群議,增加管理的公開化、透明化。尤其年級組家長群更是方便家長之間的交流,班與班之間的互相督促,學校也能更好地為家長答疑解惑,形成良好的年級凝聚力。

在群內推送家庭教育文章、教育視頻,引導家長開展相關討論,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家長的教育理念,為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走出第一步。
要抓住、用好、用足家長委員會和各級家長群的力量,主動設置議題,把一些關系到孩子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先進理念提出來,爭取得到家長更多的關心、理解和支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立德樹人的第一個環節。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無論何時,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把家長引導和培育成立德樹人的一股有生力量。
然而,家庭教育專業性強,需要科學系統的指導,不同年齡段學生家長所需掌握的科學教育理念和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家校共同承擔引導孩子成長的教育責任和義務,建立科學的家長培訓機制,提升家長教育水平很有必要。
第一,初期起步階段,通過《半月談》和《家校成長冊》中《每月一信》的專欄,提高家長對教育的關注,逐步給家長植入新理念。第二,針對孩子成長中各個階段的心理特點,在《家校成長冊》里設計相關專欄活動,引導家長從身邊事、身邊人出發,在日常生活中把知識化成共同的生活實踐,科學引導孩子、合理教育孩子、優化孩子成長。第三,開設家長晚校,由專人負責,就孩子教育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系列培訓,如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的管理問題,也可以就社會中教育熱點問題引導參訓家長積極討論,探究背后的教育真理。
學校充分利用家長中的教育資源,采取家長沙龍、家庭教育小論壇等形式,組織家長間的同伴互助,就家長關心的問題展開交流,幫助家長掌握家庭教育知識。

針對家庭教育中的共性問題,邀請知名專家做專題報告,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提高家校合作的能力。
在心育室固定時間,老師接受預約家長一對一教育問題咨詢,有針對性地幫助有需要的家長。
學校通過這些安排設置,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滲透科學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長的教育素質。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雙向互動的關系,關注的主角都是孩子。因此,孩子的主體作用不可忽視。
為父母開辦家長晚校、在群內提供視頻培訓等只是一方面,給學生提供相應的活動課與講座也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懂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正確處理好親子關系是每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促使學生反省自己在處理與父母關系時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幫助學生改善與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增進對親情的感受和體驗,促進親子關系。親密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學校期待家長比較主動地參與到學校的非課堂教學類活動中來,在學校的指導下,協助開展各類非課堂教學活動,成為學校活動的重要支持力量。
為了吸引更多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活動,推動家長與學校的深度合作、互動參與,學校依托家長委員會,組織發動志愿者。比如,家長積極參與學校運動會、藝術節、郊游等活動,協助學校進行組織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家長志愿者做學校圖書管理員,以及為學生的課后托管工作服務等。
家長課堂就是讓各個行業的家長走上講臺,利用小課堂展示大社會,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背景,如生活中的垃圾食品、用火常識、安全防范知識、小故事大道理、計算機的硬件常識、模擬法庭、刑事案件的偵破及文物保護等等。這項活動不僅加強了家長和家長、家長和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以父母為榮的思想。
為了滿足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需要,學校充分挖掘家長的社會資源,發揮家長的社會作用,讓孩子走向大自然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家長委員會的組織下,父母帶領孩子一起春游踏青、走進蔬菜大棚、放風箏、走進工廠、參觀父母的工作單位……讓孩子能夠陶冶心性,怡情增智,了解父母,了解社會。
通過以上這些措施,學校改變了家校合作的觀念,喚醒了家長教育責任的回歸和教育行為的自覺,創新了家校互通的渠道,實現了家校關系由學校“單向作用”轉向雙方“互動合作”,賦予了“家委會”新的內涵,推動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融會貫通、優勢互補。同時,也激發了孩子的成長自信與主動發展,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