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雁翎隊》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指導,河北省藝術中心出品,編劇王曉嶺、作曲李昕、導演王延松等著名藝術家強強聯合,共同打造。取材自抗日戰爭時期有“淀上神兵”之稱的白洋淀抗日武裝隊伍“雁翎隊”的革命故事,謳歌了燕趙兒女可歌可泣的抗戰精神。


民族歌劇《雁翎隊》于2020 年9 月首演,先后入選2020 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文化和旅游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百年百部”創作計劃重點扶持作品。2021 年參加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和河北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優秀劇目展演活動。
劇中,八路軍戰士張淀生受命回家鄉白洋淀發動群眾,組建水上游擊隊——雁翎隊,封鎖日寇水上運輸線。與張淀生青梅竹馬的英蓮參加雁翎隊,以戀人張淀生和親人張大娘為榜樣,成長為勇敢的戰士和婦救會長。張淀生帶領雁翎隊千頃葦塘擺戰場,神出鬼沒,打得鬼子兵聞風喪膽。英蓮的哥哥劉金財被地主漢奸收買投敵。敵人圍剿雁翎隊,張淀生的妹妹小菱不幸被捕。英蓮勇闖虎穴救小菱,將敵人引進雁翎隊的埋伏圈,自己壯烈犧牲。張淀生率雁翎隊全殲陷入葦塘的日偽軍。
“張淀生”的扮演者于宏表示,《雁翎隊》劇目創排打磨歷時近3 年,主演全部由省藝術中心簽約演員和省內優秀青年歌唱家擔綱。這部民族歌劇歷經反復打磨,在文華獎展演中演出的是第十九稿,力求為觀眾呈現一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3 大戰斗場面、15 場布景、43 個表演唱段……創作團隊充分汲取中國傳統的比興手法,以及河北戲曲的歌謠體、板腔體,更對具有河北特色的民歌、民謠、說唱等進行了詳細研究和梳理。在保持西洋歌劇本身連貫性、整體性特征的同時,對歌劇進行了本土化轉化,充分突出其故事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上臺表演前,化妝師為演員補妝。

歌劇《雁翎隊》演出現場
主創團隊在創作《雁翎隊》時,將原創性體現在了音樂創作上。一方面,再現了“雁翎隊”有筋有骨有溫度的時代性格,在故事主干和人物個性以及生活氣息的營造等方面,突出燕趙山水的獨特音樂形象與地域色彩;再一方面,適應現代劇場藝術的審美要求,體現時代的節奏美,增加歌劇音樂技巧的現代表現力。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范紅亞認為,歌劇《雁翎隊》既再現了河北白洋淀雁翎隊保家衛國的傳奇故事,又有對當下的思考,充滿張力的戲劇結構,音樂與劇作的完美融合,唯美、逼真的舞臺呈現,實現了歌劇《雁翎隊》良好的戲劇表現效果。可以說,歌劇《雁翎隊》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魚兒魚兒游開吧,我們的船要去戰斗了。雁兒雁兒飛去吧,我們的槍要去把敵殺……”雁翎隊的傳奇戰斗故事,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頁。在當年雁翎隊戰斗過的地方,如今的中華兒女正建設生機勃勃的雄安新區。

一部精品力作的誕生,除了臺前演員的精彩演繹,同樣離不開幕后工作人員的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