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15 日晚,樂曲昂揚、掌聲熱烈,在雄安高鐵站西廣場,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和文藝晚會《新時代的榮光》激情上演。整場演出,描繪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壯闊景象,以熱烈的情感表達了中國人民揚帆新征程的壯志豪情。
在雄安新區舉辦的閉幕式,是本屆藝術節由京津冀聯合舉辦的點睛之筆。舞臺如畫,百花齊放。雄安新區的夜空,在這一刻,見證了藝術燈火的璀璨。
河北省以此次藝術節閉幕式為契機,充分展示全國藝術精品創作成果和雄安新區成立以來建設成果,在“未來之城”點亮“藝術之光”。
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舞臺設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雄安高鐵站西廣場空間,使用大面積曲屏LED,正好和雄安站的造型相匹配,巧妙襯托出“雄安站”三個字,同時以標志性符號體現京津冀三地協同。
京津冀,山水相連、文脈相通。閉幕式舞臺的搭建和文藝演出的匠心獨運,猶如一道美麗的風景,映照出京津冀三地共同承辦本屆藝術節的創新辦節方式。

9 月15 日晚,樂曲昂揚、掌聲熱烈,在雄安高鐵站西廣場,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和文藝晚會《新時代的榮光》激情上演。
一方水土涵養一方藝術。對于追尋特色的藝術而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展現出京津冀相近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基礎,更讓三地始終保有各自所長,在彼此互學互鑒互促、交流交融交響中開出各有千秋、別具特色的花朵來。
連日來,在京津冀三地共同搭建的藝術舞臺上,京劇、評劇、話劇、舞劇、雜技劇、河北梆子……以多種方式競相綻放,令舞臺藝術精品創作迎來高光時刻,既是三地深厚文化淵源的見證,更是對三地文藝成果的集中檢閱。
在第十九屆群星獎獲獎作品《一起向未來》的激揚旋律中,文藝晚會拉開帷幕。歌劇、戲曲、舞蹈、音樂劇、雜技劇……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演出在高度凝練的50 多分鐘內,多種藝術形式的節目接連上演,為觀眾們呈現出一場藝術盛宴。
錫劇《雙推磨》、滬劇《羅漢錢》、越劇《紅樓夢》、彩調劇《劉三姐》……這些作品的經典選段,彰顯了中國戲曲的深厚底蘊和無窮魅力。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雜技劇《化·蝶》、民族歌劇《沂蒙山》……形成一幅精彩的藝術畫卷。
本屆藝術節是在全國上下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舉辦的一次藝術盛會,又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藝工作新成果的一次集中檢閱。
閉幕式以“熱烈、多彩、溫情”為創作主基調,體現人們對高水平藝術的期盼,近年來河北文藝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本次文華大獎獲獎作品《塞罕長歌》就是證明。為此,導演組特意調動《塞罕長歌》節目演員近30 人上臺演出,將閉幕式文藝演出推上高潮,最后的歌舞《領航》中,河北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90 人在舞臺上呈現出如虹的氣勢,都是對河北文藝的一次大檢閱。

河北省“文化大獎”獲獎劇目話劇《塞罕長歌》的激情演出,將文藝晚會推上高潮。

好戲連臺,精彩不斷。


與人民同心,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共進。
舞臺上,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廣西、四川等地的藝術工作者閃亮登臺,傾情演繹著精彩節目。舞臺下,投身雄安新區建設的建設者代表,以及各行各業的勞模代表、志愿者代表、醫護代表、群眾代表以整齊的方陣匯聚現場,沉浸在藝術的海洋中。
新時代人民需要文藝,新時代文藝更需要人民。
藝術節期間,匯聚了全國78 家文藝院團、112 個基層文藝團體近2 萬名文藝工作者共赴藝術之約,為人民抒懷,為時代放歌,讓全國人民真切感受到文藝盛會的魅力。京津冀三地還分別舉辦多姿多彩的聯動文化活動,推動群眾踴躍參與,實現“觀百部大戲、賞千件展品,匯萬眾活力”的辦節目標。群眾參與度、關注度均創歷史新高。
金秋九月,文藝園地碩果飄香,京津冀三地攜手共辦本屆中國藝術節與全國文藝界共同唱響“新時代的榮光” 。

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新時代的榮光”在未來之城激情唱響。